(驱动中国/邓支航)2025 年 11 月 5 日的小鹏科技日活动现场,新一代 IRON 人形机器人以全包覆柔性皮肤、仿人脊椎结构完成 “猫步” 展示,其轻盈步态与肢体细节被剪辑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短短两小时内,#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 #话题登上热搜,但伴随着惊艳亮相而来的同时还有普天盖底的质疑。

尽管何小鹏在活动现场主动指出小鹏 IRON 机器人并不是真人扮演,期望提前抵挡质疑舆论。但由于机器人的动作过于逼真,在社交媒体疯传时,这句主动“避嫌”的说明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
网友的质疑首先聚焦于外观细节的 “过度逼真” 。有众多网友指出:“放大头部特写能看到明显的耳朵轮廓,更像人类皮肤而非机械外壳”,相关截图被二次传播至微博、抖音等平台,衍生出 “机器人耳朵凹陷实为真人耳廓” 的猜测。更引发争议的是肢体动态:“臀部肌肉随步态自然起伏,衣物褶皱的垂坠感与人类无异,机械结构很难模拟这种生物质感”,类似细节被技术爱好者制成 “真人 vs 机器人对比动图”。

其次是技术合理性的双重质疑 。一方面,网友将此次 “猫步” 与小鹏 2024 年发布的无外壳机器人视频对比,发现 “早期原型机步态僵硬卡顿,仅一年就实现媲美人类的流畅度,技术迭代速度不合常理”;另一方面,有行业博主提出:“特斯拉 Optimus、优必选 Walker X 的步态仍有机械感,小鹏突然实现‘超人类级’动作控制,缺乏核心技术突破的前置铺垫”,该观点甚至被一些专业垂直媒体引用,进一步放大了受众的疑虑。
质疑在 11 月 5 日晚间进入爆发期。随着 “真人扮演” 话题阅读量突破 2.8 亿,部分网友开始构思 “造假方案”:“穿机械外壳的演员通过预先编程轨迹行走,内部隐藏驱动装置掩盖人体动作”,甚至有 UP 主发布 “模拟造假教程” 视频佐证猜想。资本市场同步反应,小鹏汽车美股当日收盘价跌幅接近 4%,反映出投资者对争议的敏感。

面对不断发酵的质疑舆论,何小鹏在11月6日上午紧急发布的 “一镜到底” 澄清视频终于作为关键证据开始传播逐渐抵消了一些争议。
然而,又有针对“一镜到底”澄清视频的质疑再次席卷而来,质疑声音指出澄清视频中机器人和活动现场并不是同一个等方面。
11月6日下午,何小鹏又在X9发布会现场展示了IRON机器人被剪开皮肤和肌肉后走猫步的验证,并在个人抖音账号表示:“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机器人是它自己”。即便如此,还是有网友认为“11月5日第一次亮相IRON机器人里面藏了一个真人”。

虽然驱动中国作为专业科技媒体,此次并未参加小鹏科技日活动,但当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看到小鹏 IRON的步态视频时,还是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科幻感,也在科技媒体圈里看到了有关于真假的热议。
尽管何小鹏作为上市公司老板在活动现场已经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是真人,但我们还是需要讨论一个严肃话题:倘若小鹏IRON走猫步被证实出现真人假扮,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被证实造假,这场旨在彰显技术突破的发布会将沦为行业丑闻,小鹏汽车乃至中国机器人产业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甚至出现任何手段都难以弥补的毁灭级后果。具体打击将围绕在以下四大方面:
品牌根基:技术诚信的彻底破产
小鹏自创立以来便以 “智能科技先锋” 为核心标签,从汽车的 XNGP 智能驾驶系统到机器人的仿生技术,技术创新是其区别于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IRON 机器人作为小鹏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战略产品,被赋予 “2026 年量产”“成本下探至 50 万元” 的行业突破预期。若证实为真人扮演,等于直接宣告其在仿生肌肉系统、神经反射算法等关键技术上的宣传全为谎言,这种 “PPT 造机器人” 的操作将彻底摧毁品牌积累的技术信誉。
更致命的是信任危机的跨业务传导。小鹏汽车与机器人业务共享 “智能生态” 的品牌叙事,消费者会自然关联质疑:汽车的自动驾驶数据是否存在美化?智能座舱的技术参数是否掺水?此前理想 MEGA 因冷却液问题召回已引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信任波动,小鹏若再爆造假,将让消费者对新势力车企的 “技术叙事” 产生普遍性怀疑,直接冲击其汽车主业务的销量与溢价能力。某汽车行业分析师测算,此类诚信危机可能导致小鹏汽车用户流失率提升 15%-20%,品牌修复周期至少需要 3-5 年。

资本市场:估值泡沫的瞬间破裂
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小鹏市值增长的重要预期支撑。当前特斯拉 Optimus、优必选 Walker X 等竞品已进入量产倒计时,小鹏 IRON 凭借 “超流畅步态”“低成本量产” 的标签,被投资者视为潜在的 “第二增长曲线”。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 120 亿美元,小鹏的相关布局已纳入机构估值模型。
若造假曝光,这一增长预期将彻底破灭。参考 2023 年某科技公司因 AI 产品造假导致股价单日暴跌 40% 的案例,小鹏作为上市公司,可能面临更剧烈的资本震荡:短期股价或暴跌 30% 以上,蒸发市值超千亿;长期来看,机构将下调其技术估值溢价,融资能力严重受限。更严峻的是,小鹏机器人业务已吸引供应链投资与合作伙伴,造假将导致投资方撤资、合作终止,形成 “估值下跌 - 资金链紧张 - 研发停滞” 的死亡循环。
技术研发:战略布局的全面溃败
小鹏为机器人业务投入了长达 7 年的研发积累,公开资料显示其搭建了 42 组 3D 打印晶格执行器、XNG-OS 智能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体系,并计划 2026 年实现 “软硬件量产合围”。造假意味着这些研发成果全为虚构,不仅浪费数十亿研发资金,更会摧毁研发团队的公信力 —— 从核心工程师到技术负责人的专业声誉将扫地,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对行业而言,这将严重打击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自信。当前我国精密减速器国产化率刚达 45%,伺服电机市场份额突破 30%,正处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期。小鹏作为行业代表性企业,其造假行为会被国际市场放大解读,质疑中国机器人产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延缓国产技术出海进程。工信部《“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70%” 的目标,也可能因信任危机面临政策支持力度的调整。

行业生态:信任链条的连锁断裂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依赖 “车企 - 零部件商 - 政策 - 资本” 的生态协同。小鹏 IRON 的供应链已涵盖精密传感器、柔性材料等数十家供应商,其量产计划还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若证实造假,供应链企业将面临 “技术适配失误” 的损失,纷纷终止合作以规避风险;地方政府可能收回补贴与土地支持,影响小鹏的产业布局。
更广泛的影响在于消费市场教育的倒退。当前普通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仍停留在 “科幻产品” 阶段,小鹏本可通过真实技术突破加速市场接受度,但造假会强化 “机器人都是噱头” 的偏见,导致整个行业的市场培育成本激增。正如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王飞跃所言,当技术进步快于想象力时,怀疑本是创新的伴生品,但造假会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储备,让后续真正的技术突破也面临 “狼来了” 的质疑。

信任危机对小鹏IRON机器人带来了超过曝光和巨大褒奖效应
相比宇树科技等机器人明星企业,小鹏IRON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信任危机?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步态太像人了。信任危机的的根源恰恰是对小鹏机器人技术的一个巨大褒奖。
基于造假后果及其严重,从基本逻辑上来看小鹏IRON根本不可能用真人假扮。而此次事件从积极意义上讲,本次关于小鹏机器人真假质疑的话题,给小鹏带来了超高的曝光度和好感度,广告效应可谓是拉满。数据显示,#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 #何小鹏硬核辟谣# 等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0 亿,海外 Reddit、X 平台相关讨论帖互动量破百万,小鹏港股股价单日拉升 5%。而在高曝光之下,“争议即宣传” 的论调也开始浮现。
针对小鹏IRON机器人的信任危机在海外也引发了热议。在不断质疑和证明的舆论双循环下,正向积极的广告效应被放大,更清晰的舆论指向了对小鹏技术能力的称赞,乃至于对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褒奖。

不可否认,这场争议让小鹏 IRON 机器人实现了 “零成本破圈”。但留给我们对信任危机的审视仍需继续。
何小鹏在澄清视频中说:“今天你们质疑的‘假’,明天会成为新的‘真’”,这句话恰恰点出了科技发展的本质 —— 创新需要时间与信任的双重滋养。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赛道,技术迭代中出现争议本属正常,但造假是触碰行业底线的致命错误。
这场舆论风波对所有科技企业都是警示:在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算法与硬件,更是公众对其技术叙事的信任。小鹏的及时澄清虽化解了危机,但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科技突破或许能超越想象,但永远不能脱离诚信的根基。(驱动中国/邓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