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祀引热议,争论的背后更多是理解

  •   2022-05-27/11:38
  • 近年来,随着疫情的频发,任何有关祭祀的话题往往都能轻易波动人们内心那根最不设防的弦,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封信笺、一烛线香……缅怀的背后,是那些永不停休的争论。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有关“云祭祀”的话题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仅在清明节当日,行业知名网上祭平台—思念堂 (siniantang.cn)就迎来了上线以来最高的30万以上用户同时在线祭奠,而在微博云祭祀超话中,4月累计在线祈福高达1.3亿次。2007年,民政局基于环保理念第一次开始推出“网络祭奠”的模式,彼时祭奠多为公益性,对象以革命烈士或者历史名人为主。

    这种祭奠方式无限拉近了现实与过往的距离,2011年开始,网络祭祀相关企业每年都有小幅度的波动增长,而至今年,根据民政局最新数据统计,线上祭祀平台已增至2304家。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本的缅怀之心也被有心之人所利用,变成了口袋里的滚滚之源。

    有的APP打着“云祭扫”的名义,却各种变相收费,比如要用户点亮长明灯、摆放祭品,而这些虚拟图像,都需要用户花钱购买,此外还有套餐服务,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且有效时长只有6个小时,如果想要一天祭品不断,就要多次购买套餐,简直是明抢。而另一些网络祭扫平台,借提供网络祭扫服务之名、行流量变现之实,将祭拜行为娱乐化——充会员、“刷礼物”、代号啕大哭、引导过度消费、泄露客户隐私信息……

    诚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讽刺传统孝道所带来的各种隐患,但当对逝者的祭奠,对亲人的哀悼,全部都化为一种最原始的闹剧时,一切却也值得我们反思。

    其次,根据思念堂日前发布的2022年“清明网络祭奠大数据”显示,同比去年,平台线上祭奠人数增长近5倍。而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3.76亿。跳出理论的冲突,远距离的路程对比有限的空闲时间,也成为大众为一场简单的祭祀而头疼不已的关键所在。

    或许就如《中国青年报》所说: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科学如何发达,关联无法割断,想念的心酸也不会衰减,只要怀着的是一颗真挚的缅怀之心,以自己方式祭奠亲人,那么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而非简单的道德说教和评判。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