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频频起火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johnny   2019-08-29/14:47
  • 驱动中国2019年8月29日消息   电动车逐渐在我们生活中普及开来来,现在到街上经常能看到驰骋而过的的绿牌电动车,但是电动车起火事故的新闻也常常出现在媒体上。虽然电动车厂商们声称,从发生事故的概率上来说,电动车起火的几率远低于汽油车起火的几率。但是在这个电动车推广的关键时间点上,每一次电动车的起火都会被媒体集中报道,造成电动车很容易起火的舆论环境。但是有很多电动车是在放置或者充电时起火的,普通燃油车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此电动车厂家还需要对电动车的起火进行及时的监控。

    1

    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发现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79起,涉及车辆96辆。其中,65%的事故车辆为乘用车、28%的事故车辆为专用车、7%的事故车辆为客车。从动力电池类型看,86%的事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7%的事故车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7%的事故车辆电池类型不确定;在已查明着火原因的车辆中,41%的车辆处在行驶状态、40%的车辆处在静置状态、19%的车辆处在充电状态,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原因。

    1557991162723

    电动车起火源于电池本身的特性。现在的电动车大多数采用了质量更轻,储电量更大的锂电池。锂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而电池中又含有易燃的溶剂。因此就像是干柴遇到了烈火,稍有不慎就会燃起大火。现在的技术水平下,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基本上是成反比的,当能量密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就必然会下降。比如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于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要小,但是安全性更好。三元锂电池中又分为NCM523、NCM622、NCM811。其中NCM代表正极电池中所含有的镍钴锰,后面的数字为比例。镍的占比越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越不稳定。

    K)N[L6AJEFZI6`L[Z7_Y05L

    而目前我国的政策为了鼓励电池企业和新能源车生产公司推出和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的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进行补贴。这造成了各家电池企业拼命提升能量密度,这当然有助于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我们也看到了今年新推出的新能源车续航普遍达到了500km以上。但是新的电池在带来更长的续航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性。

    1558057714290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持续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也不时发生。3月广州Model S自燃、4月上海地库Model S自燃,并殃及周围三辆邻车。今年4月,武汉发生一起比亚迪e5起火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4月22日,西安蔚来授权服务中心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发生燃烧,该辆ES8损毁非常严重,车架几乎燃烧殆尽。此外,5月16日和6月14日,上海、武汉分别发生两起蔚来汽车起火事故。

    1565689389774

    面对频发的起火事故,6月1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对车企提出若干要求,特别点名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事故。6月27日,蔚来宣布,因动力电池包存在安全隐患,召回部分搭载2018年4月2日-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动力电池包的蔚来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这也是造车新势力实现量产交付以来的首例召回。

    timg

    除了落实新能源车事前排查和事后召回以外,相关部门重视的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也将为新能源车起火提前预警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年5月以来发生的79起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中有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其中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因为新能源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多数故障在最终发生之前,会表现出电压、温度、绝缘阻值等参数的异常。在综合考虑车辆型号、状态等因素之后,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开发出疑似事故车辆筛查软件,可10分钟内快速筛查疑似事故车辆。

    u=98506254,25765041&fm=26&gp=0

    毕竟检测系统只提供部分的事故预警,要想彻底解决新能源车的易起火问题,还是得从电池下手。现有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体系下很难做到性能和安全性的平衡,从现在的三元锂电池向固态电池演进,也许是一种可行的道路。固态电池,即是用固体电解质来代替现有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液体成分。基于这种材料的替换,当被损坏、被针刺时,电池不会漏液,或者电池内部不会因过度快充产生枝晶而刺穿隔膜,发生电芯短路,产生爆炸或着火。

    电动车起火问题或许将随着电动车的普及而越来越多,但是在我们采取积极地预防监控措施后,能尽可能地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不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交给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