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激战正酣,其背后是电商巨头们对「即时零售」市场的争夺,本质是提升用户每天打开网购APP的频率的一种手段。其实,在保险界类似的争夺早已开始。最初的保险APP作为险企的主要线上销售渠道,多依赖投保、理赔等低频需求,用户打开率低。如今,用户每天在保险APP上打卡签到领取积分,运动后将步数同步到保险APP上,用户似乎多了一些每天打开保险APP的理由。
随着保险越来越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如何唤醒「沉睡」的用户,各家险企的解法也有所不同。平安金管家依托科技能力和综合金融优势,将健康生活与综合理财作为高频场景,用户上传步数,看看基金收益成为每天打开APP的原动力,这一解法也得到了行业认同。而中国人保APP则以「保险+车生活」与「保险+健康服务」为两大核心驱动力,通过场景生态融合与精细化运营,构建用户活跃体系,是否也行之有效呢?
「保险+车生活」:全周期用车生态,让打开成为日常习惯
传统车险业务与用户的连接仅停留在投保和理赔环节,而中国人保APP似乎力图跳出这一局限,以「高频服务+低频保障」的创新模式,覆盖全周期用车需求生态体系。平台不仅整合了加油、洗车等天然高频场景,还纳入了道路救援、保养、车置换等中低频服务,形成「一个APP解决所有用车问题」的场景闭环。同时,面对汽车行业能源转型趋势,人保APP针对性推出充电地图等新能源车服务,让场景覆盖更具前瞻性。
此外,中国人保APP还试图通过活动运营将用车服务与用户互动深度绑定,相当于给用户活跃上了一重「双保险」。常态化的每日签到福利、积分兑换、盲盒抽奖等活动,让用户形成「打开即获益」的心理预期;「邀请有礼」活动则以积分奖励激励老用户拉新,实现了用户裂变与活跃度提升的双重目标;「车主头条」板块除推送用车知识外,还提供节假日出行建议、每日天气路况预警、车主活动等实用信息,进一步提升了APP的使用价值。
北京车主李先生说道,「上班前打开APP签到领积分,下班路上看一眼车主头条了解路况,周末加油也能享受专属优惠,成为我每天打开APP的理由」。对他而言,中国人保APP早已不是单纯的保险工具,而是他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中国人保APP截图
「保险+健康服务」:全链路医疗支撑,以刚需绑定用户依赖
作为人保健康险业务的延伸探索,健康服务一直是人保整合资源的重要赛道。中国人保APP的创新之处在于联动医院、医疗机构、专家、护士等多方主体,构建起「问诊-购药-理赔-健康管理」的完整服务闭环,打破了行业内健康服务与保险业务脱节的现状。
针对不同用户的健康需求,人保APP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即时应急+长期管理」的全覆盖。7x24小时提供视频、电话、文字三种问诊模式,适配日常小病痛、旅途中突发不适等多场景,同时打通问诊后折扣购药、用药提醒等环节,让用户「咨询-购药-理赔」一站式解决。宝妈张女士选择中国人保APP最初是为了给家人投保,如今却因健康服务成为每日必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半夜发烧,不敢随便用药,就通过中国人保APP的视频问诊咨询医生,医生会指导用药和护理,比跑医院省心多了」。
对于长期健康管理需求,平台推出AI健康评估、动态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支持用户上传体检报告与就诊记录,生成个性化健康建议。此外,服务分层策略让覆盖人群变得更广,体检、齿科、中医理疗等服务主打健康普惠,高端健康管理也能满足高端人群海外就医等特殊需求,让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而留下来。
「车生活+健康服务」双轮驱动,让保险APP成为刚需工具
作为人保车险和健康险两大核心业务的延伸,「车生活」和「健康服务」谁更能让用户天天打开APP?这可能是很多险企都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两大场景并非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是「双轮驱动」的互补生态。
车生活以「日常高频刚需+运营闭环」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其核心优势是触发场景密集,能快速转化车险用户为APP日常使用者,成为用户打开APP的「基础动力」。健康服务以「即时应急需求+长期价值绑定」深化用户依赖,其核心优势是需求不可替代性强,能在用户关键节点形成强记忆点,成为驱动用户打开APP的「补充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保没有为了撬动用户活跃而盲目引入日常消费品商城、高端生活服务等与保险脱节的新板块,只聚焦于自身用户群体需要的保险生活场景,通过此类与保险强相关的服务,或更能激发用户的复购意愿。未来,随着场景融合深化,期待人保APP的双场景驱动模式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