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 2025年9月8日消息 今日上午,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通过社交平台发声,披露平台近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成功封禁了超过1000个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仿冒知名人物“于东来”的黑灰产团伙账号。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平台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网络生态净化的决心,也揭开了隐藏在短视频领域背后的复杂黑色产业链。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9月4日晚间,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方渠道发布了《胖东来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八)》。该公示详细列举了一系列侵犯其品牌形象的行为,其中便包括上述被抖音封禁的AI仿冒账号所涉案件。值得注意的是,公示中还特别提及了泉州市丰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地某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因参与制作、传播虚假内容,该企业被处以15万元罚款,成为此次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早在9月1日,胖东来商贸集团就已发布过一份措辞严厉的《关于举报制、售假冒自有品牌商品奖励声明》。根据该声明,任何能够提供违法事实关键证据的有效线索,经查证属实且导致被举报对象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构成刑事犯罪的,举报者将获得含税1万至500万元的高额奖励。此举无疑表明了企业对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市场上存在的仿冒乱象已到了亟待整治的程度。

深入探究此次事件,不难发现AI技术的滥用已成为新型网络犯罪的重要工具。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先进的AI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批量制造高仿真度的“假账号”,模仿名人形象进行直播带货、广告推广等活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对被仿冒者的名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在这背后,往往存在着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条,从技术开发、素材采集到账号运营、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对于此类现象,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现行法律法规对传统意义上的商标侵权、肖像权侵犯等有明确规定,但在面对AI技术催生的新型侵权行为时,仍存在诸多空白和挑战。如何界定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如何追究算法背后的责任主体等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明确规则,加强跨部门协作,提升执法效能。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AI滥用行为的监测和打击力度。除抖音外,其他短视频平台也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未经授权的AI深度伪造内容的传播,并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然而,由于技术发展的滞后性和犯罪分子手段的不断翻新,这场猫鼠游戏远未结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被处罚的福建企业并非孤立个案。据业内人士透露,类似的小作坊式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不在少数,他们打着“创意营销”“新媒体运营”的旗号,实则从事着非法牟利的活动。这些企业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为网络安全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