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中国2018年5月16日消息 近日,“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滴滴平台也因监管疏漏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11日,滴滴出行宣布顺风车业务在全国停业整改一周。今天13:43分,滴滴出行官微公布阶段整改措施。包括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等。
在全平台出行相关业务方面,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快车、专车、豪华车每次出车前司机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修改产品设计,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
措施中提到,目前已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北京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
同时对于“车内视频监控功能牵涉的隐私授权问题”、“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他们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的机会”等问题采取外界征询机制。
近段时间关于滴滴平台的讨伐声接连而来,笔者注意到这样几方声音。
“当然,滴滴到现在也不能属于作恶的哪类公司,因为最起码,她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滴滴给人的无能感,在某种程度上,却比作恶要可怕一百倍。”——《滴滴的无能让人恐惧》
“我问你们招聘人员、审查人员,这个人劣迹斑斑,我说你怎么招的人?假如说你们工作要是严谨一点,要是理会这个事的话,是不是能避免这次我孩子的死亡。”——被害空姐父亲李先生
“研究来研究去发现,几乎找不到对这位空姐,这位受害者,有利的条款。原因就在于这个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滴滴顺风车的用户协议)离契约精神渐行渐远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
“国民级应用必须承担起国民级责任”——朱啸虎
“除了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更须防微杜渐,堵住漏洞,尽最大力量拆掉隐患。如果哀之而不鉴之,更不防范,何以避免悲剧重演?”—人民日报评论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对于准入司机及车辆的审核是滴滴公司的审核,不是政府部门的审核,且在部分地区网约车新政并未出台,滴滴作为新生事物有试错迭代的空间但这也成为乱象滋长的温床,平台或要承担更大责任风险。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