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别克ELECTRA E5至境L7车型首秀活动结束后,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直面行业痛点,尖锐指出:"当手机品牌强势涌入造车赛道,整个行业的营销话语体系正在发生异化——'唯一''特别''最'这类绝对化表述成为标配。"。
薛海涛坦言,这种充满极致修辞的营销话术虽能迅速捕获流量密码,却在无形中消解着消费者的信任根基。"我们注意到,某些竞品将产品参数包装成'行业首创',把基础功能渲染为'独家专利',甚至将尚未落地的技术承诺当作卖点。"在他看来,这种饮鸩止渴式的营销狂欢,本质上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伤害。这位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资深管理者强调,真正的竞争力应回归产品本质,"与其比拼谁的声音更大,不如静下心来打磨产品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随着科技巨头跨界进军汽车制造业,传统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营销范式变革。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企营销费用同比激增47%,其中超六成投向线上社交平台。在算法推荐的助推下,标榜"全球首个""同级唯一"的短视频广告充斥网络,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茧房。某第三方监测机构发现,头部新势力品牌的官方传播中,带有绝对化用语的内容占比高达38%,较三年前增长近三倍。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部门已对此亮起红灯。中国广告协会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广告合规指引》明确划定红线:严禁使用"国家级""最佳""第一"等绝对化用语;禁止虚构或夸大车辆性能参数;不得利用科研单位名义进行不实背书。该文件特别警示,部分企业通过模糊概念打擦边球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营销军备竞赛背后折射出行业焦虑。面对价格战持续升级、技术迭代加速的市场环境,新兴车企急于通过差异化叙事建立认知度,而传统车企则面临转型阵痛。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明认为:"当'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行业常态,最终受损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公信力。"他建议建立行业自律公约,设立营销真实性审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