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变革再遇拐点,那些顶级工程师是如何炼成的?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壹观察   2020-05-05/17:33
  • null

    文 | 壹观察 宿艺

    汽车+互联网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热点。 

    首先是阿里AliOS与斑马网络即将完成重组,并爆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先后有五位阿里原OS事业部管理者入斑马网络;新系统“斑马智行VENUS”将推出,首发搭载于5月4日晚发布的新一代“互联网汽车”荣威RX5 PLUS上;支付宝宣布与斑马网络合作实现百万小程序“上车”,目标打造“5G数字出行”等等......

    小鹏汽车于4月27日发布了超长续航版的P7,在发布会上各种“花样吊打”特斯拉,而后者随即宣布中国本土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降价至30万元以内,并可享受国家新能源补贴。

    一直被各方关注持续亏损和现金流问题的蔚来汽车,于4月29日宣布在资本市场“寒冬”拿到70亿元战略投资。理想汽车则直接晒出了理想ONE的交付成绩单:4月交付超过2600辆,总交付超过6500量。

    4月上旬的华为春季新品发布上,华为在线上发布会上展示了出行互联解决方案HiCar的实际操作,业界预计其首款前装搭载车型将于年内发布。

    汽车行业的变革在过去数年的盘亘与摸索之后,终于开始进入正途。而那些背后的人和故事,同样值得回味。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趋势,显性而明确。

    全球主要科技企业早在约十年前就开始“押注”。比如黑莓旗下的QNX、苹果CarPlay、Android Auto、百度CarLife,以及阿里的YunOS(现在称为AliOS)等等。

    null

    其中,CarPlay、Android Auto、CarLife这三个主要是依赖智能手机连接的“投屏”方案,算力和应用生态都需要依靠智能手机,与汽车本身的硬件能力、出行生态与自动驾驶趋势形成了“岔路口”。

    这也是目前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等“新造车势力”普遍采用依靠车载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以及着力打造以汽车为核心的智能出行场景的重要原因。

    null

    而这一变革的原点,始于2016年7月的那场阿里+上汽两大互联网与汽车制造企业跨界打造的“新物种”——全球第一辆互联网汽车。 

    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以独立的车载智能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完整的出行生态,形成数据与服务上云,以及打通全场景智能硬件体验。

    四年之后再回首,当初的争论和质疑早已尘埃落定,汽车搭载独立AliOS车载系统方案与完整出行生态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同。四年前那辆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车载中控屏与AEE无人机打通、飞亚达手表开车门、魅族手机+运动相机与车载双4G网络打通进行视频直播带货等等,也与华为鸿蒙OS+全场景智慧化生活战略的判断一致。 

    如今,上汽体系的荣威、名爵、大通等全线搭载了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东风汽车与法国PSA集团合资的神龙公司(旗下拥有东风雪铁龙、东风标准两大品牌)、福特等多家汽车品牌也宣布与斑马网络达成了合作。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阿里YunOS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打造的斑马公司,也成为中国汽车互联网+智能化变革的“黄埔军校”,四年来不断在中国汽车行业与新造车势力中开枝散叶...... 

    腾讯集团和长安集团共同组建的梧桐车联CEO潘家骅、理想汽车智能与系统副总裁范皓宇、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Mobility Aisa的上海负责人谷志磊、威马汽车合伙人与CTO闫枫等,都来自斑马。目前小鹏、长安、长城等车企中也都有很多斑马的前员工。

    《壹观察》连线了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总监、时任阿里巴巴OS事业群互联网汽车总经理张磊(花名:董源)。在四年前那场阿里+上汽的首款互联网汽车发布会背后,涉及到了包括中国移动、华为、高德、千寻位置等数十家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研发周期接近三年,仅发布会准备周期就超过半年。

    张磊作为这场合作中阿里巴巴集团一方的项目负责人,其中经历的历练、技术挑战,所需要的巨大资源整合与各方协调难度,远超外界想象。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将与上汽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称之为“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作为阿里OS事业群互联网汽车总经理,张磊和团队成员要面对的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涉足和定义的“无人区”。车载操作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验证,底层必须通过与整车厂商的深度整合,上层需要打通软件服务生态+智能硬件互联,而且必须要获得用户与市场的认同。 “挑战很大,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null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互联网企业与中国最大汽车制造企业的一次跨界合作,在项目开启之初,对产品的理解不同、流程不同,甚至沟通方式都需要磨合。以汽车操作系统迭代为例,阿里一方希望是3-6个月一迭代,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满足用户的反馈与痛点需求;而上汽认为汽车涉及到行驶安全,每一次迭代都需求走通一个完整的产品验证流程, 这种高频的系统迭代“不具备操作性”。但双方的目标和预期都是一致的:“汽车行业必须迎来一场重要变革,而现在就是开始”。

    外界少有人知的是,就在发布会前的约两个月,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还是在项目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并下了军令状:“项目如期完不成,团队直接解散”。之后整个项目团队从之前的上海+杭州两地,全部搬迁到了杭州云栖小镇进行为期60天的倒计时封闭研发,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还亲自率队赶赴杭州,与马云以及项目团队见面。

    “这是一场真正的背水一战,很多同事两个月都没离开过杭州云栖的研发地点,杭州燥热的雨季见证了中国一支汽车研发团队与互联网工程师们的背靠背战斗,不计成本,不计得失,拼命推进,60天里无论是车库还是办公室的灯都没有熄灭”。回顾这段青春与热血激荡的过程,张磊和同事们也将其称之为“诺曼底登陆”。 

    2016年7月6日,“D日”终于来临。当发布会赢得了现场海啸般的掌声,当时任阿里CEO的张勇亲自驾车,载着马云、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王坚从单边桥上疾驶而过后,天空中的无人机进行跟车伴飞,将画面实时传回汽车中控屏。这一切都被会议现场大屏记录,很多项目团队人员都喜极而泣。

    null

    中国互联网+汽车变革历史上的关键战役,他们赢了,不负梦想不负芳华。

    时隔一年之后的2017年行业云栖大会上,在当年互联网汽车用户试驾的发车点上,立着一块丰碑,是为这场变革起点的历史见证。 

    张磊认为,阿里与上汽打造的互联网汽车,为之后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改变了之前仿照苹果、安卓的传统智能手机投屏模式,并且培养了众多人才与研发骨干。

    谈及近日斑马网络重组进入尾声的话题,张磊表示:“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也很激动,而且也替他们感到高兴,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绝佳机会点。”

    天时,是整个行业都清晰地看到这场变革,有诸多企业参与其中,斑马不再是孤军奋战;地利,是阿里将AliOS资产注入进行重组之后,斑马网络赢得了更强的技术、产品与生态推动力。

    过去汽车制造企业主要依靠博世等一级供应商提供的整合方案,而当汽车工业进入互联网与智能化时代,操作系统、软件服务、人机交互体验正在重塑汽车价值链,以及车企与用户的高频互动与长久连接关注。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生态与技术价值。

    目前,搭载AliOS的互联网汽车超过了100万辆跑在了中国各大城市,汽车企业摆脱了之前只能通过4S点的传统售后服务单向+低频连接,每一辆互联网汽车背后,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用户,车企通过斑马智行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场景化服务。 

    那些曾经与继续为汽车OS而打拼的研发者和工程师们,如今也在深入改变中国造车势力的新版图。

    null

    一役功成,背后是20年技术"开荒史"

    据36氪报道,近期加盟斑马网络的五名阿里高级人才中,有四名P9,一名M6(集团副总裁级),他们都属于70/80后的核心骨干。其中张春晖从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来到阿里,曾担任阿里巴巴集团OS事业群总裁、阿里 菜鸟物流ET实验室主任,现在则是阿里集团CEO助理、斑马网络联席CEO。

    作为阿里OS事业群互联网汽车总经理的张磊,则在2017年之后开启了新的技术探索旅程,担任千寻位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千寻位置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合资公司,依托卫星定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位置服务开放平台,可以提供动态亚米级、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的定位能力,是万物互联时代汽车自动驾驶与AIoT设备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核心技术支撑力。

    斑马网络的核心地图服务,以及出行场景中的众多应用服务生态,也都基于千寻位置的提供的高精度定位能力。

    张磊对此笑称,这可能就是中国技术人员的宿命,总要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无人区,不断“技术打怪”,开拓一个又一个的市场空白。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信息革命大爆发的一段重要技术周期,从PC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跟随,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国际最优秀企业的并行,再到万物互联网时代的初期的领跑优势,背后是中国市场与经济增长巨大的爆发驱动力,同样也是中国技术人员与研发工程师过去20年来的青春与奋斗史。

    张春晖与张磊,他们都是这群工程师中的优秀代表与时代缩影。

    “回过头去看在阿里的这十年时间,确实每个阶段我们其实都在面对技术无人区的挑战,因为无论是淘宝、天猫的双十一,还是铁路部门的12306系统改造,甚至是所有互联网企业从PC转向移动互联网,我们都在面对世界上最大的用户群、最大的网络流量以及最复杂的用户需求。”张磊表示,只要你进入中国顶级互联网企业,就要做好面对所有技术无人区的任何挑战。 

    张磊在进入阿里之前,曾在2004年-2010年在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与项目经理,参与了百度多中心系统架构的实施,设计并且完成了百度城域网络、国内骨干网络建设工作2006年后,张磊设计并推进落地了全球首个PCI-SSD磁盘,设计开发了百度全球CDN系统。作为团队负责人,他组建了百度系统团队,当时多名团队成员目前已在国内部分知名云计算公司担任技术骨干。之后张磊又负责组建百度日本系统团队,这也是中国顶级互联网企业的第一次规模出海尝试。 

    2010年进入阿里之后,张磊又连续踏准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多个关键变革节点:云计算、PC互联网到超级APP转型中的移动化,以及互联网+汽车的变革起点。

    2010年到2012年,张磊入职支付宝工作组。作为支付宝三代架构系统子系统的负责人,他主要负责相关架构设计和开发工作。

    随后张磊进入阿里云,这个时期,每一位阿里工程师的噩梦,就是“双十一”。

    null

    2010年以前,阿里内部支撑双十一的系统还是传统的“IOE”,而小型机加Oracle数据库及EMC存储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剧增的双十一压力。到了2010年的双十一当晚,网民购买压力就已经达到了数据库承压的极限,为此数据库管理员只能在关键时刻关闭内部会计系统,将容量留给账户系统。

    在“去IOE”的艰苦过程中,阿里从2010年起将系统逐渐迁移至云计算平台,整个系统上云用了近两年时间。从集中式系统架构进入云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后,张磊和团队成员设计并落地了支付宝多中心系统,并在2013年完成了阿里巴巴集团全国多中心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改造,近乎完美的完成了当年双十一的峰值支撑。

    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双十一的数次系统考验中,张磊和团队创造了18月无P1故障、2011年全年网络可用率100%的记录。

    张磊也在与《壹观察》对话中感慨称:“全世界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体系,哪个国家能有这样的非典型案例?中国技术人员又会去哪里借鉴经验?”

    支付宝多中心系统的稳定性被验证后,张磊又被阿里派驻到了12306技术小组,作为技术副组长,他与部门同事协同铁道部相关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了12306系统的应急改造和方案优化。这一次用了11天时间,12306系统在他们的努力下实现了峰值处理能力翻倍,用户过去“一抢票12306就瘫痪”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项目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铁道部的高度表扬。

    紧接着2013年底,面对整个中国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抢船票”时代,张磊又被派到阿里集团无线技术委员会参与由逍遥子主导的“All in 无线”战略落地执行。马云曾在当年的内部公开信中提到“变革的纠结和疼痛会波及到我们每一个同事”,足见这场挑战的困难度之大。

    2014年到2015年,张磊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无线网络子系统组长,同小组成员一起协助集团业务机型无线化(移动化)转型。“在内部看来,其实已经感觉到来自微信等超级应用带来的压力,我们小组的工作,就是要把以往在PC端的积累,比如应用的使用、调优等能力在移动端进行转移和落地,要在新的移动端快速适应变化,加快技术上的沉淀。”

    这期间,张磊和无线网络子系统技术小组的同事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都已经难以回忆起来。但欣慰的是,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2016财年阿里移动营收为人民币503.37亿元,而上一财年为人民币178.40亿元,同比增长182%;2016年每位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平均带来123元的年化收入,去年同期为62元。张勇在内部员工会议上宣布:“阿里巴巴已经从PC走到了无线,不是走向了无线”。“All in 无线”取得了成功,阿里也由此拿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张重要“船票”。

    对于张磊而言,进入阿里的前六年,在很多工程师来说足以是光彩熠熠的职业历史。但张磊则继续跟随奔向阿里下一个技术创新的重点,阿里与上汽的互联网汽车项目,从此推动中国企业+互联网企业走向了一个关键的历史变革拐点,也帮助阿里开始踏足包括无人驾驶等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场景突破。

    中国顶级技术人员的"宿命"

    过去20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与技术变革波澜壮阔的演进史。

    中国技术人员在巨大的时代变革势能之下,也成功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历史与个人命运。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张磊对《壹观察》强调称。

    “首先因为中国网民的数量巨大、需求复杂,而自己的职业生涯正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时间,所以自己对于系统架构的设计,特别是在应对超大规模统压力的架构设计和工程实现上,具备了良好的实战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入系统架构的不同层面,从硬件芯片到固件层,再到操作系统、驱动层、网络以及应用层,在多个层面获得了工作沉淀和体会。”

    面向万物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与科技企业的变革驱动并未减速,甚至在诸多细分领域都开启了引领创新模式。

    在这些企业背后,是无数像张磊一样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在为此奋斗和打拼。他们每一个人,作为奋斗者的个体,都是推动科技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都值得被赞扬和铭记。

    哪怕,期间会有曲折,会有质疑。

    这是中国技术人员的时代宿命,同时也是一种幸运。 

    最好的战士,一定向往最适合自己的战场。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文章数: {{userinfo.count}}
    访问量: {{userinfo.zongrenqi}}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