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作为近几年的热点现象,从2016年开始逐渐开始壮大发展,但截至目前,付费知识的质量与可靠性评估机制欠缺,平台、生产者、受众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焦虑与消费升级因素外,付费的知识自身的内容特点、知识盈利模式的转变也是主要的因素。
可以说,虽然内容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知识付费成为原创内容盈利的新的出口。知识付费,简单来说,就是为专业性、必需的知识买单,是知识共享的一种形态;但往往谈到“钱”往往就会差生一系列的矛盾。
现在绝大部分的“知识付费”,并不是为别人的知识付费,只是为自己的时间付费。产权收费的意义在于帮助输出价值内容创业者做变现,但如今知识付费在用户当中,仍没有形成一种理所应当的习惯。
新年伊始,微信张小龙在公开课上公布了一个新变化——好友数量上限突破5000,1月14日微信突然新增了10个表情包,瞬间刷爆朋友圈,而昨天下午,微信团队表示,目前微信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能力,符合条件的运营者可以前往公众平台开通付费功能。成功开通后,运营者可对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设置收费,用户购买文章后方可阅读全文。
据介绍,订阅号付费内容支持 iOS 端与安卓端用户购买,iOS端通过苹果 APPLE PAY 支付,安卓用户则通过微信支付进行付费。微信表示,好的内容创作者,值得更好的收益,微信平台努力为优质的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能力,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
目前,微信付费文章中的文字不支持复制,但图片可以保存;另外,付费文章文末不显示阅读数,不支持赞赏,但会显示有多少人已付费;付费文章可点击【在看】,同步到看一看中。
微信明确表示,媒体、政府和企业帐号不在灰度测试范围内,个人号会是付费阅读的第一批受益者,而一些入场较晚,未能享受到公众号初期红利,或粉丝量比较低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有可能通过付费阅读开辟另一条生存之路。订阅号的产品机制、已有的用户习惯可能决定了它很难承担这样的角色,微信的短内容产品很可能不是在订阅号基础上的改版。
对于持续输出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变现是刚需。现在公众号变现的方式比较多,但大多以广告为主。广告对于创作者和读者来说,体验都不是非常好,订阅号知识付费就是目前微信在权衡之后能想到的解决方案。
对于有 11 亿用户的微信来说,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媒体平台,每天汇总、传播大量的信息和资源,让不同的用户高效地找到他想阅读的内容是平台的责任,但近一年来,很多公众号号主都发现,自己运营的公众号一直不断的更新文章,内容也没有偏斜,但是阅读量越来越低。目前一些中小型公众号比例下滑严重,从以往的7%-10%下滑到只剩2%-3%。今年可以说是自媒体的寒冬。据统计,公众号打开率不足5%。有的知名大号打开率紧仅仅10%左右,阅读量低,导致收入下滑。
人们对于自媒体文章的兴趣在渐渐减,审美疲劳的缘故;文章同质化,水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争夺眼球,自媒体人挖空心思在标题上下功夫,出现了很多名实不副的标题党;短视频的逐渐火爆,让人们更加青睐视觉化的东西,对文字的情趣越来越低;等原因成为微信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目前微信公众号行业已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一个读者关注一两百个公众号是常态。本来读者的关注就已经来之不易,付费收割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举,也是微信在不断试图通过产品机制改善这个状况,微信的尝试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在传统的订阅关系之外,尝试通过看一看、发现公众号、相关阅读等功能,主动向用户推荐更多的内容;二是通过洗稿投诉合议小组,包括这次的付费阅读来鼓励创作者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但对于目前的微信订阅号的发展现在,现在开始做内容付费业务,基本上就等于在抢存量市场了,更何况这个市场本来就不大。公众号运营者没有长期输出有价值内容的能力,反而会因为这种尝试失去大量粉丝,可以说,在现在公共号打开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一般人设置付费就是找死。
从广大的微信用户对于订阅号的反映来看,微信订阅号的厌恶度只高不低,如今,不少用户都表达了他们对“收费”一事的抗拒之情,从目前读者的逆反心理来看,绝大多数的公众号作者都不敢设置付费文章,只有极少数、处于行业头部的作者,有这个自信认为他们的粉丝愿意掏钱。
但其实,头部的顶级作者不缺用户,他们有成熟完善的广告价值和收入,远比“打赏”的收入高得多,其变现能力已经不是问题,而恰恰需要变现的底部作者,没有粉丝支撑的底部玩家,微信测试订阅号付费功能又有什么用呢?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