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拼多多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这么垃圾的平台也能上市?”、“拼多多净是假货,向客户投诉还没人理”……对此,部分消费者嗤之以鼻,品控不行、客服不到位……在这个把用户奉为上帝、看重消费者体验的当下,拼多多背道而驰。
“2016年,拼多多的投诉率高达 13.12%”,相关人士向一视财经透露,仅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位居电商行业第一,每年都有几百万起的投诉事件,“没见过这么不注重用户体验的。”
但是“不把用户当回事”、“土到掉渣”的拼多多,却在一片骂声中,迅速逆袭。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GMV达到662亿人民币,活跃用户规模为1.03亿。一家成立三年的创业公司,干掉了苏宁易购、唯品会等实力大佬,成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
发家:供应商优先,消费者靠边站
与其他电商供养消费者不同,拼多多的做法简单粗暴:老子的东西就是便宜,你们爱买不买。在低价的背后则是拼多多散养式的管控,“流量跟供应商是鸡与蛋的问题”,分析师Z先生向一视财经介绍到,在消费者与供应商上,拼多多选择扩充供应商,“既然主打低价,只要把价格做到足够用户自然就来了。”
据了解,低门槛(非海淘类企业保证金最低1000元,非海淘企业个人保证金2000元)、低费用吸引着中小微商家的入驻,“拼多多一个点击量才几毛钱,规则目前也不完善,处于红利期”,对于拼多多的强势崛起,曾有商家坦言,在淘宝已经活不下去了。
确实,淘宝遵循着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其业务也从集市散货逐步过渡到品牌开店,在淘宝打怪晋级的过程中,中小商家惨遭淘汰。“淘宝规则目前特别完善,并且将流量导向头部平台”,某VC负责人向一视财经介绍到,流量不在侧重低价商品,商家二八效应非常显著,“99 %的淘宝店不挣钱,去年有60%的商家倒闭、停店,非常残酷。”
“只要不过分,早前拼多多会随意让商家搞事情”,分析师Z先生表示,为了吸引淘宝等平台的中小商家入驻,拼多多除了宣传依靠微信获取流量等画大饼之外,在早期,拼多多刻意放松对商品商家的管控。
确实,早前拼多多被消费者认为是“坑多多”,劣质产品多,客服不处理……为了吸引商家,把盘子做大,对于假货及消费者的投诉,拼多多充耳不闻。而此招效果显著,2018年3月底,拼多多活跃商户数量超过100万家,而早前几乎一手遮天的淘宝,活跃商户也仅约为300万家。
转折:消费者才是上帝
但进入2018年,随着拼多多这块蛋糕的逐渐养成,招股书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订单量达到17亿单,仅一个季度就相当2017年订单总数的一半。手握流量优势,与以前对商家宽松、纵容不同,拼多多开始将品控、售后服务放在了第一线。拼多多商家“大清洗”开始。
6月15日,14名拼多多店家在拼多多总部拉横幅维权,“我是卖咸鸭蛋的,客户说吃了闹肚子,店铺里的四十万资金被冻结了”,问及维权的原因,商家小张表示,自己被拼多多侵权,“咸鸭蛋一共就买了九千多,假一罚十,我也认了,但是他对我所有的订单都要处罚。”据了解,小张的损失约为50万。
据了解,这种“连坐法”对商家的处罚是轻的,更严重的是对商家的“交易禁闭”。“对商家,拼多多开始使用三级限制”,拼多多资深商家向媒体透露,“名下的所有店铺直接屏蔽,所有商品全部下架,里面所有的钱,一毛钱都取不出来,全部冻结,是拼多多最高级别的限制,基本上你什么都做不了。”
处罚力度的加大,是否存在矫枉过正?“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比较激烈的方式让好的更快上去,让差的更快淘汰”,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平台会使用大数据给商家打标签,商家的商品一旦出现假货、劣质品,将会打上标签,以后商家不会拿到一点流量。
鸡与蛋
鸡与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创业型的互联网企业,消费者是上帝、注重用户体验,一度是互联网企业奉行的圣经,但拼多多的崛起告诉我们:前期,你只要关注用户的核心利益诉求,如果是价格,那就想办法给他最低的价格,如果是便捷,那就不计成本的提供便捷,而不是把精力、资源像分撒糖果一样,照顾到边边角角。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