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万能钥匙陈晓光:线下流量被低估 已到风口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曹剑   2017-05-19/12:43
  • 图片1

    “线下流量确实被低估了,无论是在线上做推广、做电商、做O2O的,你都会发现你真正花的钱、花的每笔推广,每年都在逐步上升。而线下流量无论在量还是价格的’便宜程度’上,现在都可以跟线上流量相逼近。所以,线下流量已经被媒体被炒得火热,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风口。” 

    5月18日,在商业WiFi运营创新智享会上,WiFi万能钥匙位置营销事业部CEO陈晓光做了主题为“开启位置营销新蓝图”的演讲,分享如何抓住“线下流量”的风口,实现创新的位置营销。

    破解线下流量之难

    当线上流量瓶颈凸显、获取成本飙升时,线下流量的优势开始突显,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获得资本集中认可正是印证了这点,从业者们希望通过这些线下资源串联起群体用户。

    他们在哪里?他们所处位置的属性折射出什么样的消费习惯?他们的行动轨迹能否还原个人的兴趣爱好?……位置反映出来的场景属性成为线下流量获取的根本。

    大部分广告平台都宣称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有很全的线上人群画像,我们有性别、年龄、学历、婚恋,还有各类情境数据,再加上位置定向,再加上极为丰富的广告营销的互动手段”,看似很圆满。

    但陈晓光认为,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一方面,用户画像缺失,除了BAT,在中国的商业WiFi很难获取很全的用户线下画像;另一方面,是用户线下轨迹的消失,包括做地图的,不一定能准确掌握用户线下逻辑,因为商业场景不能完全靠GPS判定;另外,商业场景分析不充分、店铺转化效果普遍不好、用户交互意愿不强、周边1公里的用户真的都有兴趣吗、等问题,都是笼罩在线下营销中的乌云。

    “线下流量的重中之重,是位置。”陈晓光表示,“位置营销要提升,则必须要升级,我要知道这个场景是什么、这个店铺情况怎么样、客流流动怎么样等,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做好客户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最优级是客户的行为感知,即把客户行为全部串联上。

    “我知道用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他的行为是什么,比如百度就是拿的搜索的数据,阿里就是拿的电商数据,这两种是商业价值最高的数据,其他的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它的变现体量非常少。腾讯覆盖的数量极非常大,它投入了很多行业内非常好的企业,能够从这些企业里获得数据,能够做商业依存的分析。只有做到行为的感知才能对客户商业价值有一个很强的判断,才能真正的变现。”陈晓光说。

    位置营销三重策略

    在位置营销上,WiFi万能钥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9亿用户。

    “想要做大数据,第一个前提是规模必须要上去,WiFi万能钥匙用户是9个亿,我们是有能力做这件事情的。POI库也是一样,因为用户到每个地方去连接WiFi,他一般都会签到,会显示当时在什么位置,通过这个累计了大量的POI,我们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场景。”陈晓光说。

    据陈晓光介绍,WiFi万能钥匙的位置营销业务采用了三重策略。

    第一,在用户数据和热点数据的整合之下,WiFi万能钥匙可以做用户的线下画像、做用户的商业意图分析、当前场景和预测他离开这个场景之后下一个商业场景是什么。

    第二,在做完这些之后,再进行移动定向、用户线上画像、边际场景等等。

    第三,在投放基础架构也有相应的定制化模块,比如有行业模型,包括线下的商铺,用户的行为轨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拿商业用户行为去做模型,整个投放效果才会好”。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选一个半径,比如5公里,如果中间有一个高架等着,你觉得用户还能穿越这个高架到你这个店吗?所以,有时候圈一个半径不合理,因为有时候在很多物理距离上,客户是根本不会到达的,这时候你投放这些受众是浪费,他不可能过来。我们的策略可以直接定向人群,这个人群是可以实际上到店的。

    同时,WiFi万能钥匙也会对接外面去投放广告。“其实我们现在正在跟外面户外大屏在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做到多屏的互动,我手机推送的消息能够跟户外LED大屏互动,这样的话品牌广告主会非常喜欢这个idea。”

    但归根到底,光有技术架构、光有技术、光有模型是不行的,只有大量的数据,整个立体图像才会足够丰满。目前,WiFi万能钥匙拥有9亿受众、月活跃用户5.2亿,每天连接次数是40亿,WiFi热点覆盖超过亿级的WiFi热点。

    据悉,位置营销业务是WiFi万能钥匙去年7月正式宣布发力的商业变现业务,WiFi万能钥匙希望凭借自身位置优势,借助大数据计算,为中小商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营销难题,帮助中小商家、线下店提升效率。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