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饮食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近日,美团点评发布的消费者餐饮习惯变迁数据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数据显示,消费者的饮食结构正向健康化和品质化的方向转变,“吃得健康”正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需求点。
“叫个外卖”成国人就餐第三常态
目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正变得触手可得,外卖订餐就是例子之一,随着消费升级和网络订餐服务的成熟,“叫个外卖”成为继“在家做饭”和“到店堂食”之后,国人就餐的“第三种常态”。美团点评数据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有3个是外卖用户。且在这些外卖“吃货”中,有近一半的人每周叫外卖超过3次。
外卖消费已经超出“正餐”、“吃饭”这些范畴。以美团外卖为例,有25%的订单量产生在非正餐时段:夜宵、早餐、烧烤、下午茶深受外卖吃货青睐,甚至鲜花、水果、日用品等等都是外卖平台上热销的品类。
数据还显示,“吃得健康”正在成为下一个消费需求点。中国餐饮消费正呈现出流行新趋势,亲子餐、轻食、健身餐走俏,成为最受追捧的餐饮品类,以外卖沙拉为例, 2016年健康沙拉类外卖的订单增速高达16倍,是外卖大盘增速的5.3倍。
网络订餐平台“赋能”影响消费结构
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行业的增速为10%,但互联网餐饮的增长却高达300%。2016年,外卖行业整体交易额达到1300亿,2017年预计突破2000亿,2018年将攀上3000亿规模。
通过分析观察美团点评数据研究院的独家数据发现,一系列值得行业深思的变化正越来越明显地发生在平台上,网络订餐行业的兴起正迅速改变着人们所熟知的消费结构。这些变化的出现,除去餐饮行业自身品质化、健康化的消费升级的影响外,也与网络订餐平台服务能力的“赋能”密不可分,即通过线上平台的资源和技术,赋予传统餐饮商户自身所难以具备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传统餐饮业往往要综合考虑门店的区位、客流密度、店面租金等众多限制因素,美团点评等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削弱了流量的峰谷和极值限制,让门店以极低的成本将服务范围从店面扩张到了周边三公里左右,让原本潜伏在周边的消费需求得以通过网络下单、配送上门的方式被激活,带来了实打实的增量,带来流量和服务能力的赋能。
同时,在营销和决策能力上,传统餐饮业与以美图点评为代表的覆盖搜索、决策、下单、评论四大完整环节的线上平台合作,能解决大数据对于样本容量和多样性的基本要求。
美团点评CEO王兴曾表示,当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重心已经从广度和用户量的增长转变为对行业潜在价值的深度开发。不管是“互联网+”也好,“大数据应用”也好,刺激行业创新改革都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赋能”、“增量”,帮助传统商户和行业做到它们自身难以做到的事,这才是“下半场”真正的主旋律。
必吃榜助力美团点评提高影响力
2016年,美团点评宣布推出餐饮开放平台,计划与餐饮ERP服务商共建餐饮生态系统,为线下商户提供基于生态的、全链条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餐饮业效率提升。这场餐饮ERP服务标准的“大一统”,如今将可以通过一台设备、一个平台来实现。毋庸置疑,这一切的实现背后所依靠的都是美团点评受众全国最全、最集中、最精准的餐饮行业数据。
美团点评并没有只满足于技术标准的“一统”。2月27日,美团点评还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海量真实用户评价大数据的美食榜单——大众点评必吃榜。这份榜单全凭系统通过预设模型对平台6亿用户、2亿多条真实评价统合计算,从全国的766万余家餐饮商户中最终选择了869家商户,上榜比例高达1/8817,可谓万里挑一。对消费者而言,它不仅是一份追寻美食的指南,同样也承载起避免“触雷”的预警功能,而对于那些未上榜的商家来说,则势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品质,来确实地提高用户体验。
从建立开放平台、推行统一标准,到借助市场力量倒逼行业良性发展、推进市场共治进程,大数据在手的美团点评在不断扩张自身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强化平台中心地位的同时,也为自身建立了一套基于海量用户数据的“引流量—建数据—推标准—树口碑—引流量”的自生循环。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线上与线下结合、网络倒逼传统产业转型的趋势正将原本已经固定的互联网格局重新撕开一道“缺口”。对于坐拥百万商户资源和6亿线上用户的美团点评来说,最好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