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歌猛进,在智能化、电动化与国际化协同推进下,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中的主动权正显著提升。然而,越是临近转型拐点,越容易受到灰色舆论链条的干扰。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空间中“黑嘴”横行、“黑公关”频现,一些车企屡遭无端诋毁,技术路线、商业策略频被恶意曲解,干扰市场秩序,冲击行业信心。
为应对这一顽疾,中央网信办于今年5月启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聚焦恶意抹黑、敲诈勒索、炒作舆情、信息泄露四类问题,要求各大平台强化审核管理与责任落实。新浪微博积极响应,依法对17个涉事账号实施阶段性禁言,并清理数千条不实内容,向行业释放鲜明治理信号。
利刃出鞘——“清朗行动”重塑网络竞争秩序
与此同时,产业端也在以实际成绩回应舆论考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公安部双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96.8万辆,销量为693.7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41.4%和40.3%;新能源车辆新注册登记量达562万辆,占全部新车注册量的44.97%,创历史新高。
渗透率稳步上行,技术创新活跃,表明中国新能源车正摆脱“制造跟从”,迈向“价值引领”的新阶段。在产销持续增长的背后,网络声誉与市场表现正高度耦合,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已成为支撑新能源行业内生动能的必要前提。
网络“黑嘴”现象的蔓延,其根源在于流量套利和低成本获利模式。一些机构利用剪辑拼接、虚构数据、恶意引导评论等手法,在短时间内制造大规模“负面声量”,进而通过账号变现、流量变现、负面有偿删除等手段套取商业利益。这些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让本应基于产品力的行业竞争失焦。
“清朗行动”直击要害,扭转局面。监管层首次系统性提出涉企网络舆情整治重点,明确平台应履行内容审核、信息溯源与即时处置的主体责任。专项行动发布后,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响应,迅速封禁涉事账号,相关内容同步清理,在舆论场内形成强烈震慑。一批“以黑养号”“以讹传讹”的流量中介被迫退出,网络生态出现积极变化。
技术赋能持续深化,平台治理与智能识别系统加速融合。大数据筛查、AI语义识别、异常账号行为图谱等新技术,已嵌入内容风控系统,助力平台精准识别组织化恶意操作。链上存证技术则为企业维权提供证据支撑,有效降低了取证门槛。这些举措让“黑嘴”难以再利用信息差操纵舆论,也让企业能够及时止损、正面维权。
本次整治行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清晰预期和公平规则。过去,车企面对恶意攻击多处于信息劣势,如今在政策和技术共同推动下,企业维权路径清晰,违法成本上升,正当竞争者的声音开始被更多听见。重新划定营商环境的边界,灰色链条逐渐被切断,一个公平、透明、以技术为核心的市场秩序正在重建。
大道归真——技术与法治共筑产业价值高地
“当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面对愈发严厉的治理态势,那些依靠舆论炒作、制造声量生存的边缘企业注定将逐步退出舞台,而真正具备技术积淀与系统性能力的车企,则借此机会集中精力于产品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
在消费者端,随着良好的舆论环境不断反哺产业创新,用户将得以获取更加真实、清晰的产品信息,让消费选择回归体验本身。在企业端,品牌无需依赖情绪营销、谣言制造来博取眼球,反而在研发、服务和交付环节加大投入,用实绩赢得信任。
行业治理也在加速制度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制定的网络自律倡议书,推动企业构建内容审核、舆情监测和快速辟谣机制,强化信息披露规范,营造“自律共治”的传播环境。一些企业还将网络治理指标纳入年度ESG报告披露体系,回应投资者对品牌合规性的关注,推动行业声誉与资本价值同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治理成果正从国内延伸至全球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远超去年同期,在全部汽车出口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4.3%。在品牌“出海”的过程中,舆论声誉愈发成为企业出境的软实力之一。而国内舆论场的净化,不仅为出海打通路径,更在海外市场中树立起“中国制造可信赖”的整体形象。
当政策清障、技术落地,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再受制于流量幻象。企业用产品赢得用户,用研发赢得市场,用公信力赢得资本。清朗治理催生的这场“价值归真”,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的决定性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