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蓝光电视市场暗流涌动,谁才是防蓝光的“最优解“?

  • 来源: 互联网 文:薛刚   2021-01-21/09:44
  •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现代人几乎每天都不开电子屏幕。上班时间面对电脑、下班途中盯着手机、回到家后看电视放松……即便是小孩子也开始接触网课,电子屏幕对现代人的视力影响越来越严重,长时间盯着屏幕所带来的不适感,让许多人深感头疼。

    越来越多人关注电子产品的防蓝光功能,市面上也出现了诸多防蓝光产品。其中,防蓝光/护眼模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防蓝光技术,TCL、华为、海尔等品牌的产品不少都是运用了防蓝光/护眼模式,这一模式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开启护眼模式后,通过调节屏幕色温减少蓝光,但经过很多机构的测试,一般在开启“护眼模式”下,蓝光虽然会减少,但不会真正的完全消失,减少比例大约在30%-40%左右,只能达到低蓝光,并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蓝光方式。

    https://upload.qudong.com/2021/0121/1611193451295.png

    而且防蓝光/护眼模式不仅防蓝光作用极其有限,只能达到低蓝光,画质偏色也较为严重。护眼模式是调节屏幕色温,让蓝光减少,利用的是红和黄光柔和产生光线,所以开启护眼模式后,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屏幕会变黄、变暗,相对来说这是一种不完善的、牺牲了用户观看体验的防蓝光技术。不少体验过的用户也反映,护眼模式防蓝光最明显地劣势就是开启之后偏色极其严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观看。

    此外,国内也有部分厂商所谓的防蓝光技术并未经过有效验证,以海信标榜的激光漫反射成像为例,镜面反射是否真的能吸收蓝光,降低蓝光危害?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具体的防蓝光效果也尚未得知。

    https://upload.qudong.com/2021/0121/1611193451498.png

    那么,如何在保证不偏色的基础上,实现合理有效的防蓝光?2017年,酷开电视率先推出光学防蓝光技术,如今这一光学防蓝光技术已经成为酷开电视的标志性功能之一。相较于上述防蓝光技术而言,酷开电视光学防蓝光技术是通过防蓝光芯片实现,因此画质不偏色,观感极佳。

    从技术原理层面来讲,酷开电视的光学防蓝光技术实际上是通过防蓝光芯片,将415nm-455nm之间有害蓝光波段平移至460nm,能有效减少大于70%的有害蓝光,色域也不发生改变,通过透镜让灯珠光线得以均匀发散,有效护眼的同时画面也不偏色,这样既降低了有害蓝光对眼睛的伤害,也保证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https://upload.qudong.com/2021/0121/1611193451898.png

    https://upload.qudong.com/2021/0121/1611193451880.png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经过德国权威检测机构TÜV(德国莱茵)认证。作为久负盛名的国际性认证机构, TÜV在产品检验和认证领域有130多年的历史,在整机认证的过程中,凡取得TÜV标志的元器件均可免检,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酷开电视光学防蓝光技术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https://upload.qudong.com/2021/0121/1611193451454.png

    伴随着国内近视问题愈发严重,防蓝光技术近些年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整体水平都上升了一大截。但横向来看,不同厂商、不同地防蓝光技术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地差距。依托与创维共享的32年专业研发生产经验,酷开电视通过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深度,在众多互联网电视品牌中顺利实现了领先的产品功能体验,行业首发的光学防蓝光技术,不仅仅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认可,而且将这一技术配备到酷开电视旗下包括酷开电视P70全系列在内的每一款主流机型中,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位消费者的观影体验和视力保护负责。

    考虑到智能电视作为家庭中的大屏娱乐中心,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都远超其他家电,因此智能电视上搭载的防蓝光技术,对于每个家庭成员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上班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的上班族,还是处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党,亦或是上了年纪视力不如从前的父母,都需要这样一款有效护眼的光学防蓝光电视。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