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3号员工:一个“职业京东人”的执着和坚守

  •   2019-06-06/10:26
  • 可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2000年左右的时候京东还叫京东多媒体,那时候刘强东刚刚搬到硅谷电脑城对面的北大资源楼,在那儿接连租下了三个办公室:2425、2426和2427。

    巧合的是,百度的李彦宏也是2000年的时候在北大资源楼租了两个小房间开始创业。

    2001年,一个微胖的小伙儿背着行囊,兜里揣了不到1000块钱,从锦州买了绿皮火车的硬座一路晃悠了10几个小时来到北京,在北大资源楼里转了好几圈找到了2426。从刘强东打开房门第一次看到这个还带着旅途疲惫的少年郎,到现在,快19年了。

    据说在京东工作五年的员工叫“大佬”,工作十年的叫“超级大佬”,那在京东度过十九个年头的怎么论才合适呢?采访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汇,一直到落笔的一瞬间我才想明白,他是“职业京东人”。

    他叫Peter,京东3号员工。

    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有着双重的特质,在时尚和传统、进取和保守、张扬和稳重之间博弈,既钟情于尝试新鲜的东西,又貌似恪守着一些规矩。

    拼了12天 靠自学攒出了京东多媒体网页

    在2015年出版的《创京东》一书里清晰的描述了刘强东和京东崛起的偶然和必然。

    2003年春天,“非典”阴影笼罩着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广州街头人影寥寥,依赖客流量的零售业受到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都在降价,京东多媒体采购的1000多块钱一台的高端雅马哈刻录机(当时市面主流产品是400多元一台)没了买家,全部积压在办公室里。21天,京东损失了800多万,而且当时传言纷纷,都说非典得要半年、一年时间才能熬过去。

    刘强东害怕员工感染病毒,把京东多媒体的12个柜台全关闭掉,一部分员工在高速公路封闭前离开了北京,另一部分则留在了办公室,老刘给他们做饭吃,Peter就在其中。据他回忆,虽然上市之后老刘也在美国的家里亲自下厨一起庆祝那个里程碑的时刻,但是在他的脑海里,忘不了的还是在出租屋的阳台上,老刘做饭忙活的样子。

    “你们把东西备好,老刘直接过来做还是他一人全部包办呀?”我问。

    “他一人全部搞定,我们那时候出不去,外面的气氛太恐怖了,每天就呆在家里等他,他买完菜拎过来就自己在那儿忙活,不用我们帮忙。”

    那是个焦灼的非常时期,刘强东也才30不到的年纪,更别说比他小几岁的Peter了,小河沟都还没经历过呢,一条沟壑就横在了面前,大家都很苦恼。

    绝境之中,有位同事提出来,客户不能见面交易,为什么不通过互联网交易呢?这样就不用面对面了。于是京东多媒体员工开始在网络上发帖子,推销光盘,在CDbest这个论坛上,版主留言说,京东多媒体是他认识的唯一一家不卖假光盘的公司。5年的正品坚持,5年的口碑积累,换来了版主的一句话,才有了21名网友的初步信任。由此,京东迈出了线上零售的第一步。

    前些日子刷屏的 “地板和闹钟”的故事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

    半年后,刘强东又突发奇想,决定做个独立网页卖产品。那时候京东多媒体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都没有,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却步,非常符合当下火爆的一句话或者说一种态度:干就完了!

    “老刘一直是急性子,上线独立网页,他自己定的时间是两周。这个时间,说实话,放在现在都不太容易实现,更何况我还不是做专业干这个的。现在上线一个系统或者应用大家会讲评估呀、排期呀,那时候饭都要吃不上了,根本不可能考虑这些,心里就想着这可能是我们的一条出路,就得做,没有时间犹豫!从我2001年来到这儿,老刘就一直说,没有什么事儿是做不了,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我听,我也深信。”

    经常有人调侃京东的基因非常的直男思维:直接、硬朗、缺乏美感,如果你近距离接触过刘强东、接触他的这群兄弟们,一切就都解释的通。在那个火热的电商井喷的时代,半分的优柔寡断,半分的摇摆,半分的喘息后果都可能都是跌入万丈深渊。

    你愈发会产生一种感觉,京东真正硬朗的东西叫信念。

    就这样,Peter靠着自学,12天就上线了京东多媒体的第一个独立网站,确切的说是独立网页:www.jdlaser.com,刚上线的时候只有10几个SKU,页面效果跟现在的京东网站比可以说是非常初级,只有展示功能,没有交互,每款产品页面上只有文字和简单的产品参数介绍,两三张产品图片,没有任何打动人的描述,也没有品牌介绍。网页上线后,连最简单的系统补丁、防火墙都没有做。上线没多久,网站就遭到黑客入侵,留言“京东网管是个大傻瓜”,紧急修复完之后,黑客又在网站上留言:京东网管还是大傻瓜。

    很难想象,15年后的今天,起步时技术底蕴如此薄弱的京东,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技术研发投入竟然高达3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4%。同样是15年前的2004年,京东开始在618期间推出店庆日促销活动,如今的京东618意义已远远不止于购物,它在不断为消费者、品牌、行业和全社会创造全新的、无与伦比的价值。可以说,618见证了京东的成长,京东也通过618见证了中国消费升级的步伐。

    “那时候我们上班都不怎么看表,什么时候工作干完了什么时候走,没有几点下班的概念。”

    Peter说,他刚来的时候,一个月工资1000多块钱,从早晨8点经常要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周末只能休息一天,有时甚至不休息。为了省钱,他和另外几个年轻人一起在海淀桥往西两公里的城中村六郎庄里合租,月租金280块钱。上下班特别远,怎么办呢?一人买一辆60块钱的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就这,还得把链条锁绕好几圈,生怕丢了。

    “十几年前我爸问我在北京干什么的时候,我不知道咋说,因为早期没有那么细致的工作划分,活来了就抓紧分配抓紧弄,搭仓库的网线、整理货、打包货、搬家、送货、拍视频、给商品拍照片,甚至财务我都做过。”

    为了口碑和体验,我们劝用户先别在京东买东西了

    让Peter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的11月,京东库房面积不够,订单量超过了生产能力,出现了爆仓,京东不得不在网站发出公告,劝阻用户在京东下订单,建议他们到别处去消费。如果用户继续下订单的话,会因为严重延误的送货时效造成极大的口碑损失,这损失远远大于因关闭下订单功能而暂时损失的销售额。

    那时候大家都很着急,每天晚上6点,在银丰大厦上班的员工都坐车赶到库房,收货、打包、上架,中途只能匆匆忙忙地吃盒饭,盒饭不好吃,于是大家又买来很多辣酱拌饭。忙到晚上一两点钟,公司安排车送回城里,第二天依旧准时上班。负责打包的员工手上缠着刀片,唰唰地割开胶带,手上都有冻伤、割伤。仓库冬天比室外冷,如果是上架的话,跑来跑去,出汗发热,有员工凌晨三点出门才发现羽绒服都被汗水浸透了。而打印快递单这些站在那里不动的员工,一晚上下来,哪怕脚边有电暖扇,回家用热水泡上老长时间的脚才能暖得回来。

    后来,等刘强东拿到投资之后,有人形容,刘强东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打仗,绵羊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狼。

    被刘强东骂的时候,感觉是被家里的哥哥说了几句

    刘强东的果敢和急性子经常被人提起,Peter跟他共事了19年,对这个事儿也是颇具发言权的。

    “急,他是真急,在银丰的时候,办公室小,他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一针见血的指出你的错误,很少会迂回或者掩饰,没有那种先‘yes’ 后‘but’的说话方式,就是很直接,说完就走。”

    “那,被说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委屈?”

    “那有啥委屈的,这么说,就跟在家里被哥哥说了几句是一样的。”

    Peter坦言,他跟刘强东这么多年,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信于人品。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最早京东采买物资的报销都是手填的,买个胶带、买个工具小商店都没有发票只有收据,拿回来贴好给到财务就行了。财务流程如此原始粗糙,但是没有人会耍小聪明多填个5毛钱1块钱的,因为他们平时看到的老刘就是个诚信靠谱的人,说到做到的老板,从做柜台的时候就坚持正品行货而获得了极好的行业口碑,商业回报也是成正比的。

    君子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的种子早就在Peter心里生根发芽。

    都说京东有三把刀,第一把刀砍向“价格”,第二把刀砍向“成本”,第三把刀砍向“思想”,凡是没有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的思想都要砍掉。Peter告诉我,刘强东的逻辑是,凡事都要以客户体验为起点,而不是以公司成本、利润为起点去思考问题。如果消费者需要,就必须解决,由此产生的成本,那是你们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

    多年前,他们没有“客户为先”这个口号,有的是朴素的观念:我把客户服务好,客户就会成为回头客,继续来。十多年后,京东从电商逐步发展成为涵盖零售、数字科技、物流、健康、保险、云计算等多元业务齐头并进的集团公司,其价值观里始终不变的“客户为先”,源头正来自1998年中关村的一个小小柜台。

    从拼体力到拼智能不停奔跑的“职业京东人”

    一直以来Peter都是京东商品详情页的“操盘手”,15年来用户被电商“伺候”的越来越挑剔,从早期浅尝辄止的惊喜,发展到习以为常的运用,在驾轻就熟的体验过程中,他们愈发需要被尊重、需要个性化,他们的关注点从商品属性逐步转移到了视觉美感和服务体验。

    作为电商行业最早的弄潮儿和现在的领军者,京东商品商详页不断精细化、视觉化和交互功能的更迭映射出了互联网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据Peter回忆,他拍摄第一张产品照的时候用的是佳能的一个小卡片机A80,没有反光板、没有顶灯,就放在桌上,打开窗帘让光线好一点就是了。那时候的标准就是能让用户看清楚商品的外观、属性和信息就可以了。在那个没有美图秀秀的年代,Peter也不怎么会p图,商品照片拍摄完简单裁剪后就可以上线了。

    后来,电商云起,行业竞争的白热化让Peter意识到京东的商详页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提升转化率的利器。这么多年来,他和团队不停地对商详页进行优化,组建了专业的拍摄团队,在2015年京东总部落成的时候,大厦里面的一个LOFT空间便是他们超过1000平米的单体摄影棚及多个专业工作室。

    后来,为了持续的提升用户购物体验,Peter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照片拍摄之外的事情,在商品展示上又尝试了很多新玩法,比如全景图展示、3D展示和现在比较火的短视频等等,效果出奇的理想。

    在“视觉世界”里面遨游的游刃有余了还不行,不久之后他又开始跨界技术领域,干了好几件事儿,比如:

    上线AR试妆,让女人发现自己的美;

    一秒生成上千条文案的闪电智能创作平台,让文案们瞬间“失业”;

    全球首创智能摄影棚,一分钟完成一条商品视频。

    京东618已经开始了,Peter说随着京东平台上品牌商每年数以万计的增加,京东的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与京东息息相关的商家也是京东的用户,在现在这样大促的时期,不仅是营销人员的主战场,设计、文案人员围绕商品主图、详情页做出的调整、修改也堪称“庞大”工程。而传统的人工创作费时费力,尤其是大促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商家修改页面时往往捉襟见肘。所以,他的团队推出的一秒生成上千条产品介绍文案的闪电智能创作平台便成为了千万商家的“神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逐渐实现了机器写文案、系统排版页面。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30日,Peter和他的团队又将全国首家智能影棚基地落户在京东云(鹤壁)数字经济产业园,除了可以为园区已入驻企业服务,拍摄业务还将辐射中原地区,帮助企业降低电商投入成本,提升产品展示形象,加快数字化进程。京东智能影棚是全国首个自研人工智能拍摄设备,自2018年底投入试运营,截止2019年5月,签约服务sku数量超过7000+,服务品牌包括李宁,interight,素拼,七匹狼,新秀丽等众多自营品牌及京东商家,为商家提供高质量电商平面拍摄及电商短视频制作。通过智能操控系统将拍摄成本降低了50%,拍摄效率提升60%,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出片。

    京东智能影棚

    可以看出,将技术转化为应用是一个三赢的结果:用户提升了使用体验,更容易买到合适的商品;商家提高了转化率,增加了营收;平台则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品牌美誉度,进而提升市场份额与营收。

    尾声:很多人四十而不惑,快四十岁的Peter却时刻都有着更多的追求和目标。作为“职业京东人”的他身上有着京东文化的鲜明烙印,真诚、执着、热情、拼搏,每一个压力都会唤起他更强的斗志。问及他在京东19年里最最难以忘记的是什么事,他说是2008年汶川地震刘强东去灾区救援失联十几天之后,返京进公司的那一刻,他抱住胡子拉碴的老刘说:回来就好。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