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微信公开课 张小龙一系列“关于微信”的思考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洪淼   2018-01-15/14:17
  • 驱动中国2018年1月15日消息 今日上午,“to be正当时”为主题的2018微信公开课Pro版在广州举行,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出席了公开课。

    1000

    关于微信“跳一跳”小游戏的思考

    在大会开始前,张小龙直播了他玩“跳一跳”的场景,获得967分,但他直言这并不是最好的水平,最高曾打出6000多分,并获得了一个“立地成佛”的称号。

    众所周知,近期火爆的微信跳一跳小游戏已经风靡朋友圈,由此也滋生出很多人对于这个小游戏的质疑,“这个分数是自己打出来的吗?是不是一个外挂或者直接修改后面的数据库得来的分数?”

    关于以上张小龙坦言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表示,跳一跳这个游戏其实只是把它当成一个Demo来做,是很匆忙做了一款特别简单的游戏,但没想到它的效果有点超出预期,看到朋友圈的朋友打出了特别高的分,张小龙说,“我相信不是他自己打出来的”。

    关于“跳一跳”张小龙表示,开始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来打击外挂。他说,“看了一下系统里面超过3000分的大概有30个人左右,我们游戏的同事跟我说,希望通过我在这里发一个邀请,在目前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想请现在能够打到3000分以上的用户到我们的办公室,当着我们的面打一下,并且他可以获得一个很特别的礼品。”

    在张小龙看来,这是只是一款娱乐放松的小游戏,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变得失效,因此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打击外挂。

    关于微信产品的思考

    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微信到如今将近10亿用户,张小龙直言,“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这么几年以来,他们从来没有开过自己的发布会。

    “微信是一个工具”张小龙一直这么认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除了要有最专业的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会面临有很多很多的决策,可能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对和错以及利益最大化方面微信经常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与错”他们就是遵循的一个标准。

     尊重用户和个人,是微信必须坚持的。张小龙说,“我觉得对微信来说,有一个价值点是我们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在这一点上我蛮自豪的,我觉得微信在这一点上比其他很多产品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也经常用这一点提醒自己,这是我们最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怎么样去坚持它。”

    关于“用完即走”的解惑思考

    网上有很多人质疑或误解微信小程序推出的“用完即走”。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用户能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个工具里。

    “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小程序也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帮助用户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一个任务,并且离开这个小程序,这样的话他才会有很好的体验,下一次他会继续回来用这样一个小程序。”张小龙这样解释道。

    关于“去中心化”的理解

    张小龙关于“去中心化”的概念这样解释,“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张小龙表示,他们只是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自己来做。

    关于公众号的思考

    有关微信公众号独立 app,张小龙表示,这个产品已经考虑了很久,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推出,目前正在做一些完善,应该很快就会推出。重新上线的“赞赏”功能将以作者为中心,而不会像以往一样围绕文章内容触发,将推出“作者墙”。

    最后在谈到“小程序” 时,张小龙表示,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微信也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线上小程序的触达是通过搜索这样一个能力做到的。

    那么关于本次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对于微信及周边产品进行了详尽的答疑解释,主要明确了三点,即就是:

    1.微信公众号要推出独立的APP

    2.赞赏功能已和苹果公司协商妥当,即将恢复。新的“赞赏”将以作者为中心发生,而不是以以前的围绕文章触发;

    3. 订阅号不会做信息流,只会逐步的改善阅读效率。

    显然,微信已经成为当下最为强大的社交媒体之一,在未来,对于微信的用户体验我们继续保持期待。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