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质长期坚持,vivoTWS 2搅动真无线耳机降噪市场

  •   2021-05-25/16:44
  •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TWS(真无线耳机)已经是当下音频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各大品牌在这一领域集中发力,TWS市场已然成为一片红海,这其中既有手机厂商的大力推动,也有国产耳机品牌甚至Hi-Fi品牌的快速入局。

    而相较国产耳机品牌入局TWS市场的低调平静,手机厂商每推出一款TWS耳机,都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日前,vivo发布旗下首款真无线降噪耳机vivo TWS 2,填补了自家产品线上主动降噪耳机的空白,又因其支持智能动态降噪,并提供高达40dB降噪深度的硬实力,备受关注。

    降噪姗姗来迟,只为更舒适体验

    主动降噪是此次vivo TWS 2的一个主打卖点,但对这一领域有过关注的朋友都知道,主动降噪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不少手机厂商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在TWS耳机中加入主动降噪技术。相比之下,vivo第一款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姗姗来迟。

    对此,vivo智能终端总经理王友飞在采访中表示:“这其实并不是技术方面存在难点的问题,而是我们分析认为当时的体验仍有一些弊端。”比如可能对人耳不舒服,出汗,耳压,难受等。

    在此之前,vivo已经发布了两款TWS产品,分别是vivo TWS 1半入耳设计和vivo TWS Neo半入耳式产品,也是因为这两款产品的“实践”,才发展到现在的入耳式+主动降噪的vivo TWS 2。王友飞表示:“我们也觉得半入耳降噪比较难做,所以在做第三代耳机的时候,也做成入耳式,在这个时候技术比较成熟一点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主动和自适应都加进去,这样达到比较完美效果的时候,推出一个降噪的功能,我们比较有信心。”

    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才推出搭载降噪功能的耳机,是对产品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具体到产品表现力上,vivo TWS 2拥有40dB旗舰级降噪深度,可以为用户营造更加安静的视听体验。同时搭载智能动态降噪技术,可以根据噪音的变化和佩戴状态的变化来调整降噪等级,减轻耳压,降低用户的不适感,用户还可以手动切换深度、常规和轻度三种降噪模式,在不同场景下使用。

    12.2mm超大单元,专业化声音品质

    音质是耳机的核心,作为深耕Hi-Fi多年的品牌,vivo也为这款耳机新品打造了出色的音质表现。vivo TWS 2搭载 DEEP-HD 超清音频引擎,不仅拥有 aptX Adaptive 编解码技术,还可以提供 1.5 倍于传统编解码的信息量,配合12.2mm超大单元及DeepX 2.0立体声效,带来足以媲美旗舰级耳机的音效体验。

    众所周知,真无线耳机在音质上面临的挑战要比有线耳机更大,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的方式,真无线耳机的音频数据很容易在传输过程中被压缩,从而丢失很多音频细节,受限于此,要想在TWS上传输真正的Hi-Fi级别并不容易,但王友飞表示,音质的坚持是一贯的,而且是长期的。

    据王友飞介绍,“我们希望什么时候把蓝牙Hi-Fi传输带解决掉,那时候我们可能会期待在以后的产品里面要加Hi-Fi DSP,然后加Hi-Fi算法,真正把端到端解决以后,再做品牌联合更有信心。”

    持久续航,坚持五个方向做得好

    此外,vivo为这款耳机提供了最长30小时的续航,即便是开启降噪后,耳机单次最长也可聆听4.5小时,降噪关闭后,耳机充电15分钟就可以聆听4小时,让用户轻松实现续航无压力。在王友飞看来,这也是一款好耳机必须满足的功能之一。“我们一贯坚持这五个方向做得好,我们认为就是好东西,好音质,佩戴舒适,蓝牙连接稳定,游戏状态下延迟低的基本功能需求,还有一个就是续航。”王友飞提到。

    在使用体验上,vivo TWS 2也十分贴心,切换歌曲、调节音量、开关或切换降噪模式、唤醒语言助手、媒体播放以及暂停等功能,均可通过耳机柄的操控区域实现;佩戴耳机时,若有微信或者QQ好友发来消息,耳机会暂停媒体播放,播报“XX发来消息”,不用频繁看手机也不用担心错过重要信息。

    还有一点特别人性化的是,vivo TWS 2加入了“寻找耳机”功能,若不小心丢失了,可以通过手机让耳机播放特制的声音,或显示耳机最近使用的位置,以便查找和寻回遗失的耳机。

    作为vivo首款主动降噪 TWS 耳机,vivo TWS 2在用户搭配舒适和降噪效果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40dB旗舰级降噪深度为用户带来更加安静的环境,配合DEEP-HD 超清音频引擎及12.2mm超大单元,即使在复杂环境下依然可以获得流畅的聆听体验。同时vivo对音质的长期坚持和追求,为vivo TWS 2找到了一条平衡音质和传输的路,为用户提供了优秀的音质和更多应用场景模式。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