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技术中心的黑科技 长城欧拉电池技术解析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johnny   2019-11-08/15:45
  • 驱动中国2019年11月8日消息  随着电动车的壮大普及,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电动车企业。但今年以来补贴政策的退坡,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国内电动车的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从电池到电机驱动系统,都有成熟的供应商。但是这也带来一个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要想从诸多的新能源车企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拥有自己独到的技术。11月7日,我们探访了位于河北保定的长城蜂巢能源技术中心,参观了电池性能实验室、安全性实验室、材料实验室,从技术层面了解了长城欧拉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优势。

    长城欧拉的电池来自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长城汽车去年2月12日由注册成立的子公司,专注于电池及动力系统相关的研发和运营。随着国内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国内的动力电池公司发展迅速,让长城汽车看到了机会。今年元旦前夕,长城汽车以对价人民币1.64亿元及4770.07万元出售123项公司专利、非专利技术资产及部份资产给蜂巢能源及蜂巢能源保定分公司。这次长城向蜂巢的转让和出售意味着长城汽车进一步助力其动力电池公司的独立运营。蜂巢能源的市场化独立运作,显然对长城汽车而言能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也符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提到的“聚焦战略”,同时也将为其挺进新能源市场铺路。

    那么蜂巢能源技术中心所研发出来的电池是什么样的呢?其性能是否可以和市面上我们其他厂家的电池品牌抗衡呢?我们这次便从欧拉R1的电池说起来对蜂巢能源的技术做一些浅析。

    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配比,另一个就是结构设计。其中三元锂电池的的配比是影响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但却有着双面性。三元锂电池中三元指的是包含镍(Ni)、钴(Co)、锰(Mn),如镍:钴:锰比例为5:2:3的523电池,或者镍:钴:锰比例为8:1:1的811电池。含镍的比例越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但是却有着一个难以克服的致命缺点,安全性会越低。为了兼顾安全性和一致性,欧拉R1配备了配比为523的方形铝壳的电芯。电芯间隙极小,铝制封装材料重量更轻,从而使得电池能量密度更高。更好的保证欧拉R1在使用中最基础的可靠性、轻量化效果和续航能力。

    欧拉R1的电池模组设计采用一并6串,整包电池共有15个模组,1并90串。单一模组的重量为11.3kg,总能量为2.26kWh。电池包结构包括SMC材质上壳体、VDA电池模组、电池加热系统、集中式BMS、主电源线束及BMS系统及插口、铝合金材质下壳体。为了提升成组效率和模组能量密度,模组也同样采用轻量化设计。

    (LK]XYG(EN4S{[VJ_YF1JDI

    上壳体采用SM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缘性、抗压性、防腐、防爆、防火性能,保证强度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设计。下壳体由铝型材通过搅拌摩擦焊及CMT和TIG焊等焊接而成,在保证强度及刚度的前提下实现下壳体轻量化设计。其余零部件也都采用轻量化设计,减小重量的同时保证电池包高强度及刚度,通过振动、机械冲击、跌落等一系列严苛机械测试,达到超越国标检测标准的性能。电池包上下壳体之间采用硅泡棉进行密封,满足电池包IP67及浸水试验要求。

    除了为了确保电池的安全性,除了电池结构的设计以外,蜂巢动力还从电池管理系统下手,保障电池不出问题。欧拉R1就具有“BMS电池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电池安全保护、电池状态预估、均衡及热管理、能量管理四大主要功能。

    安全保护方面,BMS系统可以对电池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存在风险将会传输信号并立刻开启断电保护。

    电池状态预估方面,BMS系统可以调节电池的一致性使得电池充放电功能更好的运行。

    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对电池进行加热和保温隔热,让电池工作在良好的工况下,续航里程提升10%~20%。欧拉R1电池模组底部配备了加热系统,采用低温加热和行车加热的热管理策略,在模组低温状态时对模组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续航里程。

    一天的参访之旅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对蜂巢动力的研发实力印象深刻。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向深度发展,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使得用户更偏向于高品质、专业级的纯电汽车产品,续航能力、安全可靠性都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要造出一辆高品质的纯电动车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纯电汽车产业看似门槛低,但实际上技术壁垒依然很高。动力电池作为整车中成本占比最大的系统部分,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将成为下一阶段各大车企市场占有率的决定性因素。相信蜂巢能源能成为长城欧拉的强力后盾,一起在电池领域和整车市场中过关斩将。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