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终极考验即将到来 发动机启停真能帮助车企过关吗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闫珅祥   2019-10-13/17:29
  • 发动机启停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现如今的大部分车型上都有配备,但这项配置一直以来却备受质疑,有人说发动机反复地启停会加快发动机的磨损,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又有人说发动机启停技术减少了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怠速时积碳的产生。加之国六+双积分政策即将到来,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绝对是车企的头等大事,作为节省燃油消耗的重要手段,发动机启停又是否能够帮助车企过关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得知道什么是自动启停

    发动机启停技术是指汽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遇到红绿灯或堵车时发动机怠速运行,暂时让发动机熄火,当需要继续前进的时候,系统自动重启发动机的一套系统。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燃油消耗。对于不同品牌的汽车,发动机启停技术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当汽车在临时停车时,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这时候自动启停系统就会检测:发动机是否处于空转状态并且处于空挡(手动挡车型),车轮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处于停车状态,电瓶传感器显示有充足的能量进行下一次的发动机启动,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满足,就会将发动机熄灭。

    2

    自动启停的核心在于自动控制发动机熄火和启动状态,是通过降低发动机怠速空转的时间来达到省油的目的。一般来说,正常的启动大概是需要进行4次同步喷射,喷油量是正常怠速时,每气缸行程喷射量的20~40倍,而点火时的喷油量可以用来怠速40秒。

    一般对于手动挡汽车,在踩下离合器并摘挡后发动机就会熄火,踩下离合器并挂挡时发动机就自动启动。对于自动挡汽车,在踩下制动踏板停车约2秒后发动机熄火,松开制动踏板或转动方向盘时发动机自动启动。

    由于启停系统在发动机熄火时由电瓶提供动力,并且需要频繁的启动发动机,所以对蓄电池和起动机的要求很高。起动机使用寿命必须提高以应付短时间内频繁的大电流工作,同时需加强接合齿轮强度、电磁线圈以及其他零部件的耐用性。

    频繁的充放电同样也要求蓄电池进行强化,让其可快速充放电,同时也需有高容量以应付发动机停机车内用电器的工作使用。普通的铅酸蓄电池无法在断时间内多次大电流放电,其隔板无法让电离子快速通过。因此具有启停功能的车需要有更大容量的蓄电池。厂商一般会使用AGM(吸附式玻璃纤维棉隔板)铅酸蓄电池,这种AGM铅酸蓄电池耐酸性高,吸附电解液更强,从而达到更小的内阻,延长铅酸累蓄电池的寿命;最重要的是其深度放电性能好,允许短时间频繁大电流放电。

    发动机来回启动伤车吗?

    发动机启动的时候的确会产生较大的磨损和消耗,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冷启动。而热启动的时候,停车超过0.7秒就会产生节油效果,而且排量越大的车,效果越明显。但80%以上就是来自于冷启动,而正常的怠速运行磨损,基本上只有20%左右。另外,自动启停功能往往是我们在外面行驶、走走停停等红绿灯的时候才会起作用。

    3

    因为汽车发动机的磨损大部分来自冷启动时的瞬间磨损,通常意义上来讲,发动机内部,靠的是油膜润滑。自动启停时间都很短,被机油泵打上去附着在发动机缸体内侧表面的机油不会全部流回,零件上还是保留了很多机油。在热启动的情况下,是不会对发动机产生什么影响。不过在冷启动的时候,对于发动机的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自动启停对于电机和电瓶的负荷很大,所以要说伤车,可能最伤的地方就是电力系统。

    自动启停能省油吗?

    说了这么多,发动机启停技术到底能不能节省燃油呢,特别是频繁的启、停,瞬间油耗会不会更大?省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自动启停起作用后,发动机严格意义上讲还是在工作,处于正常运转温度,暂时“休眠”中,只是皮带轮停止,转速也降下来。所以,不存在瞬间油耗高的问题。据通用介绍,搭载自动启停系统后,实际使用情况下节油率可达到10%左右,百公里还可减少15.1g的二氧化碳排放。德国博世公司之前也做过这项实验,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平均节油率为8%-15%左右,越拥堵、排量越大效果越明显。

    根据自动启停功能的使用说明中,超过一秒钟的怠速就能节省燃油。在拥堵路段中,汽车自动启停功能就有可能达到节约15%左右的燃油。举个例子,按照一年(6000公里)来计算,可以省大约768元,如果道路更加拥挤的情况下或许能省更多。

    一个新的技术既然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必然说明了其利大于弊,在道路畅通的时候打开起到省油的目的,在异常拥堵的路段关闭,起到保护电瓶的作用,汽车配置没有好坏十分,关键看车主如何使用。在现有的油耗测试体系下,这一技术也确实能够降低油耗,帮助车企通过日益严格的排放测试。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