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布局智能网联汽车 宝马加速推进“2+4”中国战略落地

  • 来源: 驱动中国 作者: 闫珅祥   2019-09-21/18:21
  • 日前,宝马在京举办了媒体公开课,重点分享了宝马集团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长远规划,内容包括自动驾驶研发布局,“2+4”中国战略,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服务化进展,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介绍了宝马在国内跨行业开放式合作的发展情况。

    123133

    自动驾驶是目前大部分车企和科技公司重点推进和研发的技术领域,宝马在公开课上表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独特、复杂的路况,所以在中国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对全世界的技术应用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宝马在中国的用户越来越年轻,这些年轻客户对于创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居世界前列,这也给宝马在国内推进自动驾驶的研发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目前在售的全新BMW 3系、新BMW 7系、BMW X5和BMW X7等新车上都已提供L2级自动驾驶,2021年将实现量产的BMW iNEXT提供L3级自动驾驶,并且在技术上支持L4级自动驾驶。同时为确保自动驾驶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宝马将在推出BMW iNEXT量产车型之前,完成5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以及2.4亿公里的模拟测试。

    1563512564737

    宝马此前针对未来交通出行发展趋势提出中国“2+4”战略,“2”代表的BMW和MINI两个品牌的核心业务,“4”代表的ACES,即“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服务化”新四化的四个技术领域发展方向。在“2+4”中国战略部署下,这些为中国用户提供创新的出行体验的业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有一些已经落地,取得了成功。比如,今年年内宝马将成为第一个将“天猫精灵”集成到车载系统的汽车品牌,2020年将在沈阳面向全球生产纯电动BMW iX3。

    1563512633100

    汽车新四化已经成为了业内共识,在自动化方面,宝马集团已与中国联通、四维图新、腾讯等企业合作,同时宝马还作为理事会成员加入百度阿波罗(Apollo)开放平台,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2018年5月,宝马集团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自动驾驶路试许可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在互联化方面,宝马自2012年就向中国提供了全面互联的服务。目前,中国已拥有180万BMW云端互联用户;在电动化方面,宝马在中国提供丰富的豪华新能源汽车产品组合。同事在中国市场建立了从电池生产、充电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的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2018年,宝马在中国销售了超过2.3万辆BMW新能源车型,位列豪华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在共享化/服务化方面,网约车服务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建设大量服务站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500a861e3385472e98c5a93bc2dcd3d4

    未来的汽车将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可以移动的智能设备,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必然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为此宝马与中国通信院于9月6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共建跨行业协同产业生态体系,为新一代汽车发展奠定基础。双方未来将加强信息共享、开展联合项目研究,在自动驾驶数据连接、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及合作式智能交通系统、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

    1563512776871

    为了更好的实现跨行业开放式合作目标,宝马与中国联通、四维图新和腾讯分别就5G移动通讯、高精地图和“高性能数据驱动开发平台”达成合作,代表了与自动驾驶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领域。宝马与中国联通的合作为5G时代打好了网络基础,与腾讯合作为智能汽车数据驱动平台提供了坚实后盾。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之一,四维图新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这对于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在推进“2+4”中国战略落地的进程中,宝马也同时开展本土化创新孵化项目,通过与这些创新公司合作,将先进的创新技术与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助推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1000

    另外,在刚刚过去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展示了BMW i Hydrogen NEXT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同时首次发布氢能源路线初步规划:2022年推出小规模量产车型,根据市场情况最早可能于2025年投入市场。未来,宝马将采取多种出行路线并行发展的策略,包括传统内燃机系统、纯电力驱动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将在未来推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满足全球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创建完整全面的出行生态系统。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