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已到!传统IT向“云计算”全面转移,不懂就出局首发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郝智伟   2019-07-29/08:51
  •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几年前,用这话形容云计算很恰当,但今时不同往日,云计算已是“未来已来,正在加速流行”。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提出:“有朝一日,计算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公共资源”,那是云计算最早的描述。可是受到软硬件、网络等条件制约,直到21世纪,它才真正开始发展。

    研究机构IDC预测,今年,全球云计算将抢占IT基础设施市场50%的份额,之后,传统自建IT的模式将更加衰落,云计算将成为机构绝对主流的选择。

    没错,拐点已到,云计算的时代全面开启。

    用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话说:是时候All in Cloud(全面拥抱云计算)了。要知道,从工业时代开始,每个时代的变迁都是源于新技术革命,内燃机、电力、计算机造就了过去,而云计算将造就未来。

    目前看,机构上“云”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让IT存储等基础设施上云,其次是大数据上云,再次是在云上打造中台,最后在云上实现智能化。

    综合来看,仅从成本上考虑,云计算少了大量的软硬件采购,就比自建IT后台、数据中心,节省50%以上的费用。

    另一方面,因为云计算平台能不断扫描硬件状态,预测芯片、硬盘的使用极限,提前更换关键部件,防止当机。其稳定性是过去的10倍以上。

    此外,有了云计算,机构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调度使用算力,业务的波峰波谷,也不愁“后台资源不够用或太浪费”,其效率至少提升3倍以上。

    如此,技术后台的三大要素:成本、稳定、效率齐备,云计算的优势绝对碾压,事实就摆在面前。

    这时,对于更多机构而言,就像《创新者的窘境》所说:如果你不能割裂过去的存量,那么,你就会陷入即使什么都明白但什么都做不成的泥潭,重演“看不懂、看不起、赶不上”的悲剧。

    别被“卡脖子”

    当然,没有“吃够了苦,踩够了坑”,也不会有今天的云计算。

    2010年前后,淘宝电商大爆发,业务规模几何倍数增长,IT后台系统支撑不起,眼看淘宝就要被迫“停机”。继续按传统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扩容系统,不仅费用高昂,还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业务发展的需要。

    当年,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三位大佬激辩云计算。李彦宏说它是“新瓶装旧酒”,很不屑;马化腾说它“要到‘阿凡达’时代才能实现”,很遥远;只有马云坚定地说:“对云计算充满信心。”

    因为那时,阿里“博士”王坚已经带队攻坚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在争议之中苦逼自研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要彻底摒弃传统的IOE的掣肘,全集团上云。

    此后,经过4年攻坚,2013年阿里云历史性突破同一个集群内5000台服务器规模,大规模云计算服务集群,成为阿里全线发展的发动机。

    那段时间,还有不开眼的传统IT大厂去推销自己的服务器方案,结果阿里人就问了一句:“你们有运营5000台以上服务器集群的经验吗?”对方立刻蒙圈,灰溜溜地离开了。

    他们更没想得到的是,阿里云很快就开放自己冗余的云计算能力,开始为各种中小企业提供IT服务,抢了这群传统大厂的业务。随着阿里云越做越大,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5K计算能力的科技公司。

    没错,不被传统IT的高成本、低效率、低稳定性“卡脖子”,才能真的“跋涉出泥沼,飞跃过沧桑”。

    就拿关乎系统稳定最重要的网络安全来说,当年创业做视频、电商的公司,稍有点起色,就会遭遇各种黑客要挟,稍不满足就被攻击到“当机”,多少企业因此而没落。

    毕竟,一个机构里可能有几十套系统同时运作,只要一个系统被攻破,整个机构都会被攻陷。同时,真正的安全专家很少,小机构雇佣不到,而机构上报漏洞,系统服务商再修补漏洞,过程冗长,也经常误事。

    但只要上“云”,一切就不同了。云平台会不断自我扫描,检查潜在漏洞,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其强悍的安全团队补缺防漏,抵御攻击的能力,也非一般机构能够相比。

    特别是现在,各企事业单位都在寻求“数字化转型”,这种焦虑只能靠云计算来解决。如同《从优秀到卓越》所写:拥抱变化,选择好机会,才能从优秀变到卓越。

    王牌对王牌

    换成马云的话说:要用创新赢得市场,而不是预算;要用技术获得利润,而不是规模。此时,云计算就是王牌。同志者共谋,同智者同谋。

    比如海底捞,原来有3000万注册会员,全国超过260家分店,每年招待超1亿桌客人。可这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的差距实在太大,海底捞触达终端食客的效果并不算好。

    于是,海底捞与阿里云合作,在后台、数据上云后,开始优化App,识别用户的特征,精准设计标签,完善用户画像,期望以“千人千面”的用户界面,粘住食客。

    这套“组合技”的难点在于:海底捞并没有自己的“中台”,多个业务系统中,对用户的定义、标签,维度各不相同。若不能标准化,“千人千面”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谓“中台”,其实是打破一个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孤岛”,统一各指标的标准、维度,统筹分析、决策。而目前看,国内只有阿里从2015年开始中台化,有相关经验。

    所以,阿里云可以利用自己中台化积累的技术、经验,帮助海底捞建立中台,保障系统“割接”,统一各种标准,协同数据挖掘的方法,实现“千人千面”,让每个用户看到App,就发现自己爱点的菜、锅底,享受专有折扣等。如此,海底捞客户管理系统的性能提升了18.6倍,其App的用户暴增67%达到5000万,活跃度更是大大提升。不仅如此,中台化之后,海底捞更“认清”区域用户特征,不仅在菜品进货上减少浪费、损耗,还能根据用户偏好、消费能力,精准地在各地开设新店,迅速盈利,缓解高度竞争带来的业绩压力。

    同时,海底捞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明确消费的高峰和低谷。在消费低谷期,它与饿了么等平台合作,用高折扣吸引夜宵族、学生族前来消费,让生意“低谷不低”,更容易摊薄24小时运营的人力、水电等固定成本。


    由此,业务的王牌对上云计算的王牌,海底捞才能年营收169.7亿元,增长近60%,一年新开200家门店,人均消费还能从97.7元上升至101.1元,国内翻台率提升2%,净利润年增长60%。

    就像一位专家告诉小郝子的:如今,云计算平台只给算力、存储,那就像给一台电脑,不给操作系统,典型的耍流氓。

    真正的云平台不仅要给“电脑”,还要给“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让机构能按自己的意愿,构建自己的系统,最终实现“云上中台、云上智能”这样的高级目标,活出128兆U盘和128T硬盘的区别。

    问题只有一个,机构玩家能否明白《反脆弱》说的: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如果说当年云计算刚起步,大家还有迟疑,可以理解。但现在已经是10万台服务器在一个集群里运作,每天数据吞吐量达600PB(相当于3万个国家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量)。

    此时,对云计算还不识变、不应变、不改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机遇,甚至被淘汰,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一句话:时至不迎,反受其殃,活该。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文章数: {{userinfo.count}}
    访问量: {{userinfo.zongrenqi}}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