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壹观察 宿艺
在全球科技巨头的“云角力”中,华为云业务正展示出强劲的“加速度”。
华为最新公布的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华为年度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约合1070亿美元),其中云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上线超过160个云服务和140个解决方案,全球发展合作伙伴超过6000家,AI服务在10大行业超过200个项目进行探索。这也就意味着,2018年华为云平均大约每周推出一个云服务和一个解决方案,每天新增10多家合作伙伴,华为云的加速度很快。截止2018年底,华为云与伙伴在全球23个地理区域运营40个可用区,海外大部分地区均可使用华为云服务。
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将华为云称之为“中国全栈公有云平台领导者”。
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在华为财报公布后的媒体圆桌专访中对此表示:华为云业务的发展逻辑是成为公司整个To B业务的入口,目标是成为全球云服务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
华为云:不图近利,不谋一城
华为财报中,称“2018是华为云业务快速成长的一年”,不过与传统三大BG不同,并没有公布华为云业务详细的营收数据。
郑叶来解释称:华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在财报中同样是根据三大客户群来划分的,按照这个维度披露的财报数据是准确的,“卖给客户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云业务作为华为支撑各个业务群业务增长的“数字化”底座,业绩主要在企业业务群中,这也是华为财报从来没有在垂直产业维度公布营收的原因。
与华为云业务营销的“低调”相比,包括几位华为轮值董事长在内的高层近两年来频频为云业务“站台”,曝光度非常高。2017年3月华为生态大会上,徐直军宣布成立华为云BU,并宣布当年新投入2000人,强推公有云,留给外界的印象极为深刻。据华为内部人士向《壹观察》透露:“公司高管现在无论是见客户还是内部讲话,云和AI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今年3月在福州举行的2019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阎力大面对全球2万生态伙伴及客户,十分果决地说出了“Cloud Only””这个词,再次让业界感受到了华为上下一心力推云业务的决心。
郑叶来称,在华为整个公司层面,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华为的能力一定要用云服务来开发,否则就是低效率,因为云服务是有规模汇聚效应的,如果云服务没有起来,华为面向未来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底座”。
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
伴随华为云快速发展,业界越来越明显感受到华为云业务在布局和方式上与其他互联网云的明显不同,比如华为云不片面追求销售数据,与合作伙伴合作中更加强调“黑土地”的开放与长期协作,并且对客户的需求与洞察经常远超对方预期。
原因应该有三个,第一个考核方式不同。郑叶来称,云业务内部管理上从来不看营收增长数字, 而只看两个数据 —— 新增消费用户与用户新增消费。前者体现了华为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后者体现了客户对使用华为云产品的满意度,“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太大价值”。从整个华为公司层面,也同样对云业务没有太强的营收考核。徐直军甚至在采访中强调称:“华为云不需要太急于圈地、扩大规模,我们没那么急”,要求云BU扎扎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把竞争力提升起来,这是华为历来做事情的方法”。
第二个是业务“出身”不同:互联网企业大多从2C业务起家,依靠单一模式进行规模用户扩张,通过摊低成本打造流量入口的生意,因此在进入To B业务之后发现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完全变了,业务越深入发现挣钱越难。而华为本身就是做To B业务起家的,传统IT产品线更是被客户称之为“卖盒子”,当这种苦哈哈的商业模式升级为云服务之后,华为发现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大幅提升,给客户提供更多选择,伴随业务深入越做越开心,以至于现在“人人在喊要到云上来,因为之前传统方式太痛苦了”。
第三个是对云客户需求的理解不同。华为云BU成立至今大约有两年时间,但华为很早之前就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在过去五年时间中打造了一个ROMA平台,将自身全球业务全部迁移上云。一家国际公司的董事长曾对郑叶来感慨称:“我们交流这么多云厂家发现一个现象,所有我们曾经向云迁移中遇到的痛苦,华为早就碰到也解决了。我们讲的东西你们第一遍就听懂了。”郑叶来对此笑称:“因为我们早干过这事,华为早期也不在云上,所以2017年成立云BU时,华为把整个公司所有IT基础设施,包括机房、服务器和人全部转给云BU,这个过程也是相当痛苦的。 ”也就是说,在服务外部客户之前,华为云在支撑华为从传统电信设备企业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就把“地雷”全部趟过了一遍,这种切肤式的深刻理解显然远高于互联网企业云。
在外界来看,过去一年时间,中国政府、大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都开始优先选择华为云。但对华为云自身来说,残酷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从来没有“偶然”或者“侥幸”,背后是华为云业务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自身“不图近利”的纵深化产业格局,以及在云技术的重投入与长期能力积累。
华为云加速度背后的“AI驱动力”
2018-2020年将是全球云业务关键的发展时间节点。一方面,中国企业包括BAT在2018年都宣布抢道“产业互联网”,云业务成为最核心的产业抓手。另一方面,5G、AI技术与云业务的深度融合,也在给未来云业务产业格局带来了技术变革与市场格局的不确定性。这也被华为云BU视为最重要的“加速度”周期。
华为是全球5G技术与市场的最重量级创新引导者。根据华为财报公布的数据,华为发布了业界首个基于3GPP标准的端到端全系列5G商用产品与解决方案,与全球182家运营商开展5G测试,签订了30多个5G商用合同,位居全球首位。
现阶段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落地上存在“慢”与“贵”两大瓶颈:“慢”指人工智能应用从早期数据标注到模型训练再到最终上线使用,所需时间长;“贵”指人工智能算法消耗的算力大,算力资源贵,模型及资源获取复杂且困难。华为云依靠华为在AI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打造出了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应用使能在内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更是让华为在与其他互联网云的竞争中具备了显著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重要的差异化服务能力。
早在起跑之初,华为云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降低企业与AI结合的门槛。2018年5月底的贵阳数博会上,郑叶来提出华为云的AI要“高而不贵”,要致力于AI技术的普惠化,让客户“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当年10月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徐直军兑现了这个承诺:华为发布了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同时发布两款AI芯片——昇腾910和昇腾310。
中国云企业在此之前没有做芯片的能力,带来的结果就是成本高昂,并且难以快速适应客户多样多场景的具体业务需求。华为云成为首个“吃螃蟹”的硬核技术创新者,通过发布AI芯片、智能管理芯片、Arm 架构的计算芯片,在完整AI基础算力上,华为云提供从虚拟机、容器到裸金属等各种形态的服务。
有了算力后,最重要的是推理和训练,华为推出让开发者上手更快、训练更快、部署更快的ModelArts,加上华为云HiLens应用平台,可以兼容其他主流框架训练的模型,通过HiLens开发生成的SKILL可以直接部署到有昇腾芯片的任何端侧设备中。可以看出,华为云从芯片、硬件,到应用开发的平台工具框架,再到AI的基础模型算法和面向领域的建模和算法,在垂直轴向上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惠及开发者,解决政企用户面临的智能化挑战。
如在交通领域,华为云与深圳交警合作,深圳部署区域内交通路口的平均等待时间降低17.7%,平均车速也有大幅提升。
在民生领域比如医疗,华为云EI与金域医学合作,在宫颈癌病理检测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与病理医生筛选效率相比提升了5-10倍,敏感度(真阳性率)提升至99%,特异度(真阴性率)提升至80%,接近中美一流的病理专家水平,宫颈癌病理筛查由此变得准确而高效,并且可以显著改善我国中西部等医疗机构病理诊断医生数量不足、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
工业互联网对智能制造的要求非常高,华为云与合成纤维行业的龙头标杆三联虹普合作,充分释放了其产线柔性化能力,可以根据精准的数据,在大规模的生产中识别各种各样的状况,进而调整各生产环节的多域协同,实现按照客户需求的精准定制化生产。经过前期测试,有效提升下游需求匹配率达28.5%,这对传统每年动辄几十亿锭合成纤维生产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变革。
华为敢于在AI技术上进行全栈全场景方案投入,并取得行业普遍认可,其决心来自多年以来在AI技术的重投入和深厚积累。2018年华为研发费用达1015亿元,投入占比销售收入14.1%,位列欧盟发布的2018年工业研发投资排名第五位;其近十年研发费用总计超过4800亿元。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华为向该机构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一,并且刷新了年度专利申请记录。近期斯坦福大学公布的最新DAWNBench榜单显示,华为云ModelArts一站式AI开发平台,获得图像识别总训练时间及推理性能榜单双料冠军。在重要的推理性能方面,华为云ModelArts识别图片的速度是第二名的1.72倍,亚马逊的4倍,谷歌的9.1倍。斯坦福大学DWANBench是用来衡量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推理性能的国际权威基准测试平台,相应的排行榜反映了当前全球业界深度学习平台技术的领先性。
华为云目标打造“智能世界黑土地”
2018年下半年,资本市场进入寒冬,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流血上市”,以及AI概念炒作与投机的快速回落。
郑叶来认为,AI炒作热度的回落,泡沫挤碎,大家更理性与务实,才是AI真正进入行业应用春天的开始。过去60年AI行业曾经有两次热度的回落,其实是大家对AI的应用期望远超前于那个时代的ICT产业工程水平。但现阶段AI应用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算力极大增强、行业数字化深入程度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都已经完全具备,预计到2025年各行业数字化率接近85%左右,未来所有企业其实都是数字化企业。
但云与AI广泛落地各行业在现阶段依旧存在各种阻碍。比如互联网企业之前提出的“大数据驱动商业模式”,让很多传统企业甚至是“非站队”的互联网企业充满了疑虑。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为此向业界公开承诺了华为云的“三不原则”,即“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实际上,华为企业发展历史上也是这样坚持的,无论是早期的“端管云”战略,还是云业务的“数字化底座”,都是华为长期坚持业务“聚焦”与“主航道”战略的延伸。
另一个挑战是各种云与AI技术的割裂,让整个产业处于一种“Walled Garden”的封闭状态。从整个产业广度与发展趋势来看,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产业技术变革,未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垄断。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充分开放,生长出茂盛的行业智能应用。华为云决定将自身全栈全场景的智能基础设施全部向客户开放,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加速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郑叶来对此指出:“AI落地各行业,只有大脑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各行业已有的信息化应用、行业领域知识和各行业数字触角,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体,即行业智慧+智慧大脑+智能边缘+端侧感知”。除了华为云与各个产业的深入结合,华为云BU在今年3月发布了“华为云AI市场”,目标向开发者提供安全、开放的共享及交易环境,有效连接AI开发生态链各参与方,为各行各业打造即插即用的AI组件与AI应用落地方案。
在此之前,华为已发布了沃土AI开发者使能计划,以及华为云专家激励计划,从多个维度共同培育华为“黑土地”智能生态的成熟。根据华为近期公开的数据,超过100万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选择华为云,合作伙伴超过6000家,华为云市场上架应用2800个。
在全球市场,截止2018年底,华为云和伙伴已经在中国、亚太、欧洲、俄罗斯、拉美等全球23个地理区域(Region)运营40个可用区(Available Zone)。预计到2019年底华为云海外市场布局很有可能超过其他中国云企业。
华为云的“傻劲”
《阿甘正传》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影片,主人公阿甘凭借“傻劲”,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开启了人生中的长跑,并最终达到了人生的高点,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尊敬。
华为云做事情的风格也有这么一股“傻劲”,长期坚持在AI、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上进行重投入与深厚积累。2018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按照这一增长趋势,未来3-5年,华为就会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科技企业。这种重投入背后,华为对核心技术的储备提前3至5年是常态,甚至于是5至10年,在技术研发层面,华为从不吝惜时间与成本。即使如此,华为依旧倡导开放,打破行业边界,又恪守自身边界。
对于其他云企业来说,这是一条投入巨大、风险最高、挑战最巨的道路,但同时也是一条通往“无人区”的道路。华为的选择,磨砺出了华为云如今系列的标杆服务与产品,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从底层芯片开始的全栈、全场景的服务能力。
云市场如今竞争惨烈,但也仅仅是一个变革开始,整体增量市场可能会远超如今所有人的预期,这是一场典型的“马拉松”式长跑。华为云在技术、产业、服务方面的深度布局,让其正在成为一个体能充沛、后劲十足的加速度长跑者。就如郑叶来所说,让华为赚快钱还真不适应,华为人习惯了长时间干苦活、累活——我们更擅长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锤炼中,挨个甩掉竞争对手,成为最终的那个领跑者。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