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错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宋涛   2018-09-17/17:29
  • 驱动中国2018年9月17日消息   经过一周安全大整治恢复深夜出行服务的滴滴没有缓解用户的出行困难,深夜运营规则也存在诸多问题,“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滴滴依然处在舆论漩涡中心。

    滴滴归来打不到滴滴

    9月15日,在滴滴恢复深夜出行服务的第一天,笔者和朋友在南门用滴滴叫车,显示当前排队15人,换成拼车,迟迟无人接单。10分钟后,终于等到一辆出租车。

    1000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上演,寻找中国创客报道,滴滴归来并没有给三里屯的年轻人带来安慰,出租车与黑车们混在一起,互相哄抬价格,口吻从“没有滴滴”变成了“打不到滴滴”。如果还想试试,快车显示等待人数124人,预计等待2小时,实际上,等待的时间要比软件预计的长的多。

    除此之外,滴滴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深夜运营规则能否保证司乘安全,也成为了关注的对象。根据规定,试运行期间,快车及专车司机在深夜期间(23:00—5:00),需要满足注册时间超过半年、安全服务超过1000单等条件才能接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接单司机进行条件限定,的确能增加一部分的安全感,但这也仅仅是过滤掉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司机。有快车司机表示,总数也就占到10%到20%左右,被刷的基本都是新司机,如果司机真想使坏,光靠这些还不够。

    同时,滴滴推出的司机端强化安全提示,在每次出车前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也被吐槽有糊弄的嫌疑。根据中国之声报道,有司机表示,它的审核考试只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一个否,比如你夜里开车允许喝酒吗,就两个选项,一个允许,一个不允许。这样简单的问题,有糊弄的嫌疑。

    u=4151103189,2753408981&fm=11&gp=0

    其次,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司机师傅表示同样存在着缺陷。因为“进行人脸识别的人可能并不是司机本人。”当规则无法约束危险事件发生时,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功能,那功能是否行之有效呢?

    “一键报警”并不能真的报警

    在滴滴声称要上线“一键报警”功能时,笔者就采访了身边的朋友,大家普遍认为“一键报警”功能,应该是在乘客遇到危险情况时,通过手机点击一下就能够直接报警,警察能够掌握乘客乘坐的车辆信息以及行车路线等。

    而滴滴的“一键报警”功能其实是把车辆、司机和乘客位置信息以求助短信的形式发送给紧急联系人,乘客本人也会收到这条信息,方便与警方沟通,要完成真正的报警求助,依然需要拨打110与警方进行通话。

    驱动中国此前就报道过相关事件,一位用户试图通过“一键报警”求助,接通后却得知“一键报警”未将车辆信息、所在位置报告给警方,需要她用电话口头报警。她害怕激怒司机,只得挂断电话,最后以跳车威胁迫使司机停车,才得以下车。

    这足以说明,目前的“一键报警”功能根本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对此,滴滴给出的解释是,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将信息自动同步给警方,正积极与各地公安部门探讨解决方案。

    滴滴原罪将错就错

    下线整改期间,滴滴推出了多项安全措施,我们不能否认滴滴的整改决心,也无法预知这些整改对于行车安全是否能真正起到效果,但滴滴今日遭遇的至暗时刻,早就有迹可循。

    1000 (1)

    “乐清女孩”事件并不是滴滴顺风车第一次出事,在此之前,滴滴在管理与技术上的漏洞早已显现,在资质审核、应急事件处理和身份认证上,滴滴本该做的更好。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滴滴早就知道安全漏洞,但因为牵扯太多,最后都不了了之。

    报道称,据2014年—2017年在滴滴从事城市运营的工作人员透露,性骚扰等投诉确实频繁发生,滴滴会采取对司机封号或补偿用户等措施,但由于取证困难,有时候也会不了了之。同时,曾有员工提议总部采购行车记录仪,让司机优惠购买,但最终因费用及成本和涉及用户隐私问题没能实行下去。

    此外,曾与滴滴客服团队有过合作的人士透露,滴滴在每个城市都设有安全专员,安全专家定期查看客服数据,但是这些客服数据都是延时,且杂乱无章,安全专员试图分类去查看,却往往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

    或许,滴滴在最初并没有忽视安全问题,只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业务发展放在了比安全更重要的位置上,6年时间里,滴滴已完成近20轮融资,累积金额超过200亿美元。但滴滴忘了它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公司,安全和客户满意才是第一要义,只有科技公司才玩融资玩增长玩数据。

    在屡次出现却不填补的安全漏洞变成了今天的“大窟窿”,滴滴才终于提出“ALL in安全”彻底补课,其实它早应该这么做。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