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明接受GSMA官网专访:展露中兴通讯领跑5G时代雄心

  • 来源: 驱动中国   2017-02-28/10:49
  • 2月27日消息(刘定洲)世界移动大会(MWC2017)今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据C114在现场了解,经过去年的“预热”,5G成为本届展会当仁不让的焦点,包括中兴通讯、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英特尔、高通等厂商均携带5G最新研发成果参展,主流“大T”运营商也纷纷联合厂商演示5G相关的应用。5G的未来已来。

    中兴通讯是对5G最为热情的厂商之一。上周在北京,中兴通讯发布了MWC参展信息,将重点展出全球首个Pre5G FDD Massive MIMO基站、TDD Massive MIMO 2.0版本、5G全系列高低频预商用产品、最新5G Flexhaul承载方案、光接入旗舰平台TITAN、全球首款最快的千兆手机等系列创新产品。中兴通讯还宣布,将在2018年第3季度开始5G商用预部署。

    就在展会开幕当天,GSMA官网刊出了对中兴通讯董事长兼CEO赵先明的专访。在专访中,赵先明全面阐述了中兴通讯在5G技术及相关产业、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未来战略规划,展露中兴通讯希望领跑5G时代的壮志雄心。C114对采访内容进行了编译,全文如下:

    Screensho

    1、运营商业务是中兴通讯主要的收入来源,您如何看待运营商业务的增长前景?中兴通讯依托哪些核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提升运营商市场的份额?

    过去一年,一方面ICT产业蓬勃发展,5G、虚拟化、云化、大视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热点层出不穷。一方面运营商仍然处于转型阶段,管道依然是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运营商在主设备投资继续保持稳定。运营商未来在管道的投资仍然会继续,但其加速的关键还要看大连接、高带宽类业务,如大视频和物联网的兴起。

    中兴通讯将在如下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域继续发力,提升运营商市场份额。在5G领域,中兴通讯利用在Pre5G商用领先、5G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在全球布局;以“Network2020”全网解决方案为基础,中兴通讯将通过虚拟化、云化帮助运营商实现三大重构,即云基础设施重构、网络功能重构、运营重构,在5G时代变格局;业界率先完成NB-IoT技术验证。中兴通讯将会以开放的心态,与行业伙伴一起,在金融、能源互联网、智能汽车、硅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进行探索,一起打造一个万物移动互联的世界。

    2、中兴通讯目前已经与全球多个运营商合作部署Pre5G,接下来还会有哪些策略来赢得更多的Pre5G市场份额?

    中兴通讯已经实现Pre5G规模商用,在全球部署了40多个Pre5G网络,包括Massive MIMO在日本软银规模商用,云化核心网在Vimpelcom等多家运营商商用,NB-IoT在中移试商用等。

    中兴通讯将抓住5G标准冻结及全面商用前的时间窗,积极与中高端市场主流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前带来类5G的业务体验。

    通过Giga+ MBB实现无线管道进入G时代,中兴通讯助力运营商实现TDD  Massive MIMO 产品规模部署;NB-IoT助力运营商开拓物联网市场,中兴通讯已经做好端到端解决方案规模商用的准备,全力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推进云化网络平台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运营商投资重点,中兴通讯云化核心网及基站平台方案不仅具有技术优势,在商用上已经规模部署于多个跨国运营商。我们相信,中兴通讯在Pre5G市场将赢得更多的份额。

    3、在未来的5G时代,中兴通讯有哪些发展战略?

    5G对于中兴通讯来讲具有战略意义。中兴通讯对于5G的所有规划,将决定公司无线、有线业务及行业ICT解决方案等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对5G进行整体规划。

    中兴通讯的5G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5G无线接入。中兴通讯在Pre5G的商用上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能够把5G的关键技术提前运用到4G的网络中,让用户提前享受5G技术带来的业务体验。5G标准化后,运营商通过软件升级即可从Pre5G轻松升级到5G。

    其次是5G承载。中兴通讯Network2020平台与弹性网络解决方案将帮助运营商基于虚拟化和云基础设施,组建更为敏捷和强劲的核心网,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兴通讯的弹性网络解决方案已在全球50多个商用网络中部署,采用该方案的运营商包括Vimpelcom和中国电信。

    第三是帮助企业和行业为5G时代做好准备。中兴通讯率先通过NB-IoT认证,同时我们的解决方案可以在现有的4G基站和NFV核心网上进行部署。中兴通讯将与我们的生态圈合作伙伴携手,将该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能源、车联网等不同垂直领域。

    4、您觉得2017年中兴会在IoT领域有哪些突破?您是否认为只有5G网络的全面覆盖,IoT的全面部署才能成为现实?

    在物联网领域,中兴通讯致力于成为物联网产业的ICT使能者。中兴通讯物联网平台AnyLink,为物联网终端提供智能化能力。通过提供开放的、具备连接、管理、应用开发能力的物联网平台,帮助合作伙伴挖掘每个”BIT”的价值。

    在物联网领域,中兴通讯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四大领域,携手合作伙伴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渠道平台以及物联网生态联盟,通过分享市场商机,方案集成,技术课题联合研发及验证,产业新技术投资孵化等多个维度,中兴通讯协同合作伙伴在全球物联应用领域取得卓著成果。中兴通讯携手20多家运营商,130多家物联网公司共同合作的物联网应用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开花结果,和中国移动合作建设的NB-IoT网络已经在乌镇外场试商用。

    IoT本身涵盖技术很广,支持的应用差异也很大。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应用场景,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接入技术来满足。5G具备超宽带、低功耗、低延时等特性,确实能够提升物联网的体验。所以,我们的观点是在不同时间点,根据不同的应用,选择最合适的物联网技术。比如现阶段用LoRA和NB-IoT就能够满足包括燃气抄表,车联网等物联网应用场景。

    5、大视频时代对运营商网络规划和部署以及业务带来了哪些改变?对中兴通讯带来的机遇是什么?

    中兴通讯认为大视频市场由三驾马车驱动。第一驾马车是运营商面向大视频业务的网络升级;第二驾马车是智慧家庭市场;第三驾马车是大视频创新业务及生态圈的建设,丰富多彩的业务驱动和成熟的生态圈支持,才能做大做强大视频市场。

    4K/8K超高清视频的电视屏、IMAX全景银幕及杜比全景声道,这些多媒体技术升级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虚拟的沉浸式初级体验。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为用户带来更深度沉浸的业务体验,由此催生了一个视频业务急剧发展的大视频时代。未来世界是虚拟和现实混合的世界,而用户是否愿意接受这个混合的世界,业务体验好坏是关键。

    行业也对这些业务体验提出了量化指标,带宽需求是基础的指标,4K、8K、VR的演进对带宽的需求是指数级别的增长,极致的VR业务体验需要1~2Gbps的带宽。用户视频业务体验另一个关键指标是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要求。大视频业务对当前的网络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给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有线网络规划是以HSI业务为主,规划的特点是大带宽、低并发、对时延要求低。而大视频业务的特点是高带宽、高并发、低丢包率、低时延。中兴通讯认为承载大视频业务的未来有线网络将以DC为中心,以高通量、扁平化、虚拟化为显著特征,符合大视频业务运营需求。

    无线网络的规划受限于频谱带宽成本和移动终端能力,目前支持的视频还是以低清、标清视频为主,但无线网络的规划同样需要满足高清、超高清视频业务发展的需要。无线技术的升级换代,Pre5G、5G网络建设完成,除了能提升大视频用户业务体验,必然也会带来流量成本的降低,这也为这些高流量消耗业务在无线网络中普及带来可能。因此中兴通讯认为,无线网络的规划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演进的可能和大视频用户业务体验。

    6、中兴通讯主导和支持了145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您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方向是什么?物联网、Pre5G或5G技术是否可以促进智慧城市的部署?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惠及民生、科学管理、产业衍生,实现城市的“智慧化”。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大多侧重技术层面,重点在感知设备、基础网络、云计算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和各项智慧应用方面,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础和智慧应用的普及问题。

    中兴通讯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更积极、全方位的配合地方政府,参与到新城开发、特色小镇开发、产业优势构建、区域合作提升等方面,为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贡献中兴通讯的力量。

    中兴通讯的物联网、Pre5G、5G等技术有助于智慧城市的部署及发展,智慧城市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全面感知城市的运行状况,对城市运行的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感知和干预就依托物联网,Pre5G、5G等技术让带宽更高,能承载更丰富的城市智慧的应用与服务。反之,智慧城市发展也会对这些技术有进一步需求,进而促进了物联网、Pre5G、5G等技术发展和普及。

    可以说,一方面这些技术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发展又推进这些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成长、成熟和应用。物联网、Pre5G、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智慧城市,是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小生态体系。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