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取证技术广泛应用 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 来源: 驱动中国   2016-08-23/20:26
  • 电子证据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微信截图、QQ聊天记录到网购消费记录不一而足。去年2月最高法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手机录音、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图片录像等电子证据做出细化,电子证据以及取证、鉴定有了原则性的规定。时隔一年半,电子取证进展又是如何呢?在今年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电子取证技术和发展论坛上,李昌钰等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分别从技术、从业者素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从业者要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

    当前,各种软件、硬件、网络、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这也给电子取证带来很大的难处。从业者必须具备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存储、通信基本原理等知识,要有优秀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从日新月异的软件、硬件、网络、应用、终端设备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形成完整的、合法的、禁得起历史考验的证据链。

    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金波的话说,电子取证既要还原事实真相,还要实现IT与法务事例跨界,将专业知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法庭,在这个过程中要禁得起各方面的交叉询问。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世界著名刑事鉴识科学家李昌钰博士分享了“波士顿爆炸案”“加州教授放火案”“陈水扁洗钱案”“三无女尸案”等精彩案例。在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中,电子证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警方利用电子证据,收集物证,分析研究,综合比较,推理推测,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说,整个案件侦破过程环环相扣,中间的每一步都要禁得起质疑和逻辑推理。电子取证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终端安全性越来越高 电子取证技术门槛逐年提升

    既然是电子取证,技术就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系教授纪平、英特尔实验室安全研究员和架构师李晓宁、业界知名安全专家严挺从技术层面讲述了电子取证的实际操作。

    纪平讲到了在WiFi上如何追踪移动目标,这其中需要综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判断这两个无线设备其实是一个人的。

    李晓宁讲到了如何从固态硬盘中提取信息,就是将固态硬盘中的修改记录存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取证的专家快速的恢复,找到究竟是哪些系统、哪些文件发生了变化,更有效定位有问题的地方。

    严挺讲到了未来深网取证技术,他提出取证数据不是单点,不是翻看某个人电脑就能翻出来东西,可能在电脑上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终端,所有东西都储存在云上,或者是他存完又删掉。这将是匿名和实名之间的博弈,想单点突破已经非常难,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安中心副主任吴松洋博士分享了破解IOS锁屏密码的三种方法后,提出安卓7.0版本全盘加密已是常态,Iphone只要获得越狱数据,基本数据都没有加密,未来智能终端安全性越来越高,以后电子取证会非常难。

    这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这是电子取证与技术发展之间的拉锯战,这也会让电子取证的技术门槛逐年提升。

    电子取证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技术流程有待规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丁丽萍以备受大家关注的快播案和雷洋案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己对电子取证相关法律法规的见解。她说:“快播案也好,雷洋案也好,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法律和舆论的关系,到底是依法办事还是按照舆论导向办事,舆论是有问题的,这要弄清楚。电子数据已经成了主要证据,现在离开电子数据的案子已经很少,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电子取证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也需要完善,司法鉴定机构整个技术流程也有待规范。”

    从电子论坛上嘉宾发言不难看出,电子取证已经成为现代侦查犯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政策层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健全,从技术层面,从业者要不断深入系统学习前沿科技技术,在专业程度上与时俱进。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就是从业者技术、数据、经验的分享交流,而这也与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的主题相契合,即“协同联动,共建安全+命运共同体”。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