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成消费习惯 移动支付加速数字普惠金融落地

  •   2016-08-09/09:22
  • 随着移动支付线下生活场景的不断拓展,无现金生活已经不再遥远。无论是购物、吃饭还是出行,我们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支付,使用移动支付取代现金支付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央行支付司《2016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6年1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703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1季度增长111.02%。这一增长速度的背后,是移动支付020线下布局的不断加快。

    为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线下生活场景的运用,今年8月8日,微信支付在全国发起了“无现金日”活动,联手近70万家线下门店,对使用微信支付的顾客予以随机金额的奖励,旨在培养老百姓在线下生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

    微信支付官方8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亿人次参与了“无现金日”活动,参与人数、商户数量、交易活跃度都创出新高。从活动效果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使用移动支付代替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奥美联合知名调研机构益普索(Ipsos)联合发布的“无现金移动生活”报告也从“衣、食、住、行、娱”五个方面,分析了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习惯,呈现出中国无现金移动生活的“全景图”。

    移动支付给人们带来的具体变化包括:消费者线上购买衣服正在从传统的网页端转向移动设备端购买,线下购物扫码支付越来越频繁;移动支付在订外卖、订餐或者在堂食时付款应用更广泛,聚餐时手机AA付成为潮流;在用户基于人居的日常缴费、生活需求方面,移动支付极大地助推了这种体验的改善;在出行、出游领域,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不仅让人们更加依赖移动支付这一习惯,还实现了“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功能。

    基于各方面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普通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依赖度正在提升。报告显示,用户每月平均使用微信支付的次数超过5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1~2次,微信支付已经成为支付频次最高的移动支付工具。

    应当看到,移动支付广泛应用于线上线下场景,减少现金的使用,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移动支付线下场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幅减少现金流通的需求,有效降低央行印制纸币、硬币和调拨现金的高昂成本。现金使用的减少,可以让老百姓远离假币的侵害,大幅减少盗窃、抢劫等犯罪的发生。

    此外,移动支付可以永久保存资金转移记录的特点,不仅减少了利用现金洗钱的滋生空间,也有助于司法机关打击贪腐、洗钱、漏税等违法犯罪。用户的移动支付记录和手机传感器的集成优势,还为网络征信机构提供研判用户信用水平的大数据,如根据支付交易记录、GPS轨迹、手机品牌、APP使用习惯等信息,可以对用户的职业、住所、收入水平等进行风险素描。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移动支付对实践数字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刚刚通过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鼓励成员国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运用,发挥有移动网络就能使用移动支付的普及优势,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而言,老百姓打开手机APP即可实现付款、理财、转账等各种金融需求,再也不会为金融机构网点少而困扰。与此同时,依托移动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跨地域、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小额贷款、P2P网络小额借贷得以快速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普惠水平,这正是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核心要义。

    未来,移动支付还能服务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实际上,人民银行从2015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取代现金流通的可行性,并于2016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就数字货币发行与使用进行研讨。可以预见,以移动支付线下生活场景的大力推广,不仅有助于移动支付行业自身发展,更为将来移动支付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无缝衔接打下坚实基础,意义重大。

    (作者:顾陈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课题组成员,《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起草人,参与筹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