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最新发言引争议: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把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分开?

  • 来源: 驱动中国 文:邓支航   2020-02-24/20:07
  • 驱动中国2020年2月24日消息,日前,包括央媒等众多媒体广泛报道了钟南山院士于2月23日下午在广州与驰援湖北荆州医疗队进行远程会诊的公开发言。和以往一样,钟南山院士的发言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次钟南山院士又带来了好消息,其中可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的新型抗体试剂盒备受关注。

    据悉,在这次远程会诊的会议上,钟南山院士表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天已新批了几种药品,将有助于鉴别流感和新冠肺炎病毒。钟南山院士指出,美国现在流感大流行,涉及的病例远远高于新冠肺炎。中国也有这种(流感与新冠肺炎混合感染的)情况,鉴别出正常人、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是当务之急。

    这则“好消息”的报道被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非常疑惑:为什么钟南山院士强调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鉴别出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很多人觉得疫情发展这么久已经在明显向好发展,难道我们还在像网传美国的那类情况一样,没有把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分开?

    钟南山院士223a

    虽然有疑惑和不解,但是能敢于发出疑问的人还是很有限。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艰难的非典时期,现今84岁的钟南山院士能再次出山指挥抗疫,早已让人动容,钟南山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目前国内的超级KOL(关键意见领袖),或者说已经超越了“KOL”这个俗词,是妥妥的全民偶像。钟南山院士每次发言都备受关注,在很多人看来,钟南山院士说的话,听就对了,不该有任何怀疑。

    不过简单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个该不该怀疑的问题,而是本身的命题方向就是错的。

    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核心条件是:钟南山院士这次发言的语境和受众,不是以往的“新闻发布会”,而是驰援湖北荆州医疗队进行远程会诊,受众则是湖北抗疫一线的医疗团队。这也就意味着钟南山院士发言不是以往正式的信息发布,而是和远在湖北荆州的医疗队进行会诊讨论的话语。

    钟南山院士所提到的针对的问题,主要是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的疫情核心重灾区。

    钟南山院士早在2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强调了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目前存在的突出诊断问题。钟南山院士当时指出,武汉还没有停止人传人,并且仍未完全分开新冠肺炎病人和流感病人。钟南山当时就强调要密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常人和病人分开,二是新冠肺炎病人和流感病人分开。如果老是混在一起,武汉用了很大人力财力,这个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目前流感和新冠肺炎的影像都差不多,但是不能都算成新冠肺炎。

    而这种问题出现的另一个背景就是湖北省确诊标准的特殊性:疫情极其严峻的湖北省为提升收治和确诊效率,减少病患等待,从2月13日开始将临床诊断病例纳入确诊病例,以便患者能及早按照确诊病例接受规范治疗,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这个标准就意味着不一定非要做核酸检测,只要符合一些临床症状,就可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当时武汉普遍“病患需要等确诊、等收治、等床位”的阶段,大大提升了救治率,明显降低了重症和危重病例的发展比例。但也可能存在将少量症状类似的流感患者(甚至普通肺炎患者)被认定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

    因此回头再来看,钟南山院士昨日强调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鉴别出流感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是针对湖北抗疫一线的医疗团队提出的,钟南山一针见血地提出目前存在问题,这个表述完全没有任何毛病。

    当然,湖北这个确诊标准是根据湖北省实时的疫情形势实施的阶段性方案,而随着疫情发展的持续向好,湖北省特别武汉市在排查、收治和确诊效率上的提升,对于新冠肺炎的确诊也将更加准确。国家卫健委在最新的第六版诊疗方案中已经取消了湖北省的临床诊断病例的标准,但之前已经通过临床手段确诊的病例,不允许进行核减。

    钟南山院士在2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指出,虽然核酸检测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多起误差,但还是应该相信核酸检测方案,而降低误差得需要注意病患的采样取材的问题。

    钟南山院士提倡可通过更多检测方法提高鉴别确诊效率。钟南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就给外界介绍了抗体检测法。据悉,新冠肺炎病人发病以后体内就会有抗体(IgM)产生,感染病毒后七天会产生,发病后三天会产生。“如果将核酸检测和IgM检测相结合,鉴别诊断效率就高了。“钟南山院士当时已经提到了有三家机构正在研究关于IgM的快速检测方法,并指出希望尽快通过绿色通道,能批准使用。”

    而在这次与湖北的远程会诊会议上,钟南山院士给一线抗疫医疗团队介绍的两个抗体试剂盒就是他在2月18日提出等待通过国家审批的试剂盒。据悉,这两种试剂盒都是采用的胶体金法,能够测出患者体内的lgM抗体,在患者感染的第7天或发病的第3天就能够检测出lgM抗体,抗体试剂盒可以大大提高确诊效率,对患者进一步的确诊很有帮助。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