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34岁的李文亮医生为何会离世?多位专家详解新冠肺炎的凶险之处

  • 来源: 驱动中国   2020-02-08/14:28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大媒体就疫情确认、疑似以及死亡和治愈的数据每天进行定时更新,从数据上看,目前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远远低于2003年的非典,而死亡病例中,有既往病史的老年人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说,对于健康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新冠肺炎的愈后并没有太过恐慌的因素。

    但是,作为本次疫情的“吹哨人”——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因罹患该病不幸离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开始讨论,一位年仅34岁的健康白衣天使,理应能够战胜病魔,但从2月1日确诊到2月7日凌晨去世,仅仅几天的时间,为何最后会演变为这样令人痛心的结果?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此前多位医学专家、科学院院士和专家组工作人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已经阐述明白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之前在回答有关患病死亡的问题的时候表示,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的原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是病人多,发病集中,这导致病人发病时并没有太过在意,直到重症后才接受医治。第二是医疗资源有限,临床医务工作者压力大,同时其中缺乏一些经验积累。第三是病人年龄较大,并且不少有既往慢性病史。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会对病患死亡率的变化造成影响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进行一线支援的上海市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表示,不少病患染病后往往开始症状较轻,并不会直接进入重症阶段,而一旦进入重症后,病人的病情恶化会进入一个加速期。

    他表示,新冠肺炎和SARS或禽流感都不太一样, SARS很多时候是病人一上来病情就非常重。 但新冠病人有的早期发病并不非常凶险,但后期突然会一个加速,病人很快进入一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会是一种炎症的风暴。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们的治疗很难把它拉回来。这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很多病人不是死于肺。因为医院有ECMO(危重病体外心肺支持),有呼吸机,有各种治疗的策略,可以让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很多病人死于肺外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这个跟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武汉第四人民医院进行一线支援的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周正解释道,“炎症风暴”就是病人的感染激活了肌体的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 正常的免疫是保护,过度的免疫是损伤,不但是导致肺的损害,还会引起肾脏、肝脏、心肌等等损害。

    举例来说,我们肌体被感染了以后,肌体白细胞、淋巴细胞会启动分泌一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就像一个通讯员或传令兵,把肌体内分布在其他部位的这些备用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吸引到病灶部位,杀死这种微生物病毒和细菌。这中间,它会释放一种炎症介质,适度的释放是正常,过度的释放后,不仅杀死了病毒、细菌,也对正常的细胞造成损害。

    周正表示,有基础疾病, 在“炎症风暴”的作用下,很多病人引起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这在重症病人中、危重病人中出现的几率是比较高的,非常可怕,在轻症病人中出现几率比较低。

    浙江援鄂医疗队队长、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喻成波表示,从临床上来说,对于感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如果出现呼吸衰竭及肺部影像学有白肺的情况,就应该马上使用ECMO( (体外膜肺氧和)或者器官插管,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人工肝治疗清除体内细胞因子风暴等抢救措施。”

    喻成波表示,如果患者疾病进展在后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3个)的话,器官插管和ECMO(的抢救成功率也仅为20%~3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浙江省诊治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盛吉芳教授说,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具体方案,主要是抗病毒、营养支持、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等。一个是要把细胞因子风暴控制住,一个是高流量吸氧,使肺里面不要有大量渗出。

    盛吉芳教授介绍,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新冠肺炎病人的炎症指标很高。指标高,会引起人体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多器官衰竭等后果。因此,对重症病人,要把好控制炎症因子风暴这一关。有的病人病情进展很快,可能主要还是二次炎症因子风暴,病人很快就被打垮了。因为 炎症因子风暴的靶器官是肺,肺里面‘哗’一下子大量渗出,形成白肺,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呼吸支持治疗,死亡率就会增高。

    盛吉芳主任特别提醒, 一定要早诊断,越早到医院往往效果越好,越拖得迟往往越重。

    年仅35岁的李文亮为何重症不治?医生:病毒载量高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