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软件 安全 阅读正文 :
推荐抖音学暴漫“作死”?再现侮辱烈士现象

南京80后状告360窥私

来源: IT世界网 文:itcom 2013-03-25 15:23 评论:

“3•15”刚过,个人隐私成为被很多人热议的话题。金陵晚报记者了解到,近日,鼓楼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类似的案件。南京一名“80后”卞先生就把“网络侵权”的矛头直指奇虎360公司。

“卞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只是希望能通过这次的事件,为普通消费者讨个说法。”卞先生的代理律师孟伟表示,也希望能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为网络隐私立法,保障普通用户的隐私权。

南京80后状告360窥私

用360浏览器买鞋 第二天满眼都是鞋类广告

“之前一直用360公司的产品,当时感觉这家专做杀毒软件的公司出品的浏览器,应该也是安全的。”让家住鼓楼的卞先生难以预料的是,去年11月份,自己发现360所谓的安全浏览器并不安全。

“用360浏览器,在淘宝上买了双皮鞋,第二天再打开浏览器,满眼的网页广告都是关于‘皮鞋’的。一开始只是奇怪,什么时候网页这么‘智能’了,后来看到很多‘浏览器泄露个人隐私’的报道,才意识到是不是我也被‘窥’了。”

卞先生感到很疑惑,找到了一个做IT的朋友,在朋友的指点之下,他用微软官方的监控软件Fiddler做了测试。“不测不知道,一测还真发现不少问题。”卞先生说,只要是通过360浏览器访问的网页,数据全部被反馈到了360的服务器上。“而且我在电脑里装的一些软件:QQ、QQ管家、金山毒霸等,它们的安装信息也被反馈了回去。”

“真是没想到,在电脑里装的软件,用起来都不‘保险’。”卞先生感到心里非常不舒服,随即选择了法律途径为自己维权。

记者了解到,他专门请了公证部门对他用Fiddler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公证,并请了律师,把奇虎公司告上了法庭。

360:不存在侵犯隐私

昨晚,金陵晚报记者也联系到了事件的另一方。

奇虎360公关部相关人士告诉金陵晚报记者,卞先生所说的“浏览器反馈用户数据”,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网址云安全”的浏览器功能。

“我们会把用户访问网址通过一种算法转化为‘网址指纹’,再与服务器上的‘恶意网址库’进行比对,以便在用户访问恶意网址是进行拦截。”据360公关部相关人士解释,这是所有安全软件的通用做法,国内的金山、瑞星,国外的谷歌浏览器、赛门铁克也都在用相同的技术。

对于此技术是不是实际上已经“跟踪”了用户的上网记录,360回应表示,如果用户不希望向服务器提交“网址指纹”,也可以自由地在软件中关闭“网址云安全”。

律师:保护个人网络隐私,应有规范

今年“315”晚会以后,很多人知道了一个网络名词:“Cookie”,也有越来越多网民关注起自己的个人隐私来。从法律角度,金陵晚报记者也这个时下的热门话题咨询了法律界人士。

采访中,卞先生的代理律师孟伟介绍说,在我国2007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明确了“隐私权”的概念。

“现在,个人活动从现实生活向虚拟网络转移。我们在网上的行为、习惯被跟踪,实际就像走在街上被人跟拍一样,都是被侵犯了个人隐私。”

问题的重点是,这些浏览器软件也好、电脑安全软件也好,到底可不可以去获取用户的信息。对此,孟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本案为例,在360浏览器的安装声明中,明确写到‘不会搜集、复制任何个人信息’,但通过专业软件的检测,它的实际做法显然有驳于对用户的承诺。”

“个人观点是,软件可以获取一定的用户信息,但这需要建立在2个原则之上。”他表示,一是告知原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必须告诉用户哪些信息会被搜集的、哪些信息不会被搜集;二是最小特权原则,绝不能滥用用户隐私。“特别是最小特权原则,这是互联网行业内部的共识,本案中360还搜集了用户的安装软件信息,显然违背了这个原则。”

此外,记者还通过律师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现在网民向互联网企业主动维权的案例非常少。

“维权成本大、手段少、加上网民的个人保护意识不强……是维权的难度所在。”孟伟表示,原告此次通过法律方式来维权,希望360方面能给予相应的道歉,也借此呼吁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网络安全。

记者调查:手机也存泄密风险

许多网友如今“闻Cooike色变”,在此之下,多家浏览器厂商纷纷推出“禁止跟踪”的功能,称其能组织某些网站的Cookie跟踪行为。个人网络安全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近期所关注的焦点。

而金陵晚报记者通过走访市场了解到,不仅在电脑上,更多市民还遇到过手机被泄密的尴尬事。“我在3年前炒过股,但直到现在,还一直会接到不少证券公司的电话,不厌其烦。”市民冯小姐告诉记者,和她一样,身边不少同事都接到过证来自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陌生电话。“很多人都没做过这些业务,不知道个人信息是怎么给泄露出去的。”

在丹凤街上经营多年手机生意的夏小姐告诉记者,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的现在,用户的确需要看管好自己的手机了。“手机病毒没见过,但应用程序可以使用的权限越来越夸张了。”她说,比如微信、微博这些大家都会下载和使用的应用,安装之后就默认可以访问通讯录、来电记录等程序。“更夸张的,就连一般的手机游戏,居然有些也可以访问我们短信内容,想想都害怕。”她建议大家在安装好每个程序之后,都到手机的“设置”里面调整一下应用程序的权限,以合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责任编辑:边境
  • 关键词: 南京 隐私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