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社会 阅读正文 :
推荐抖音学暴漫“作死”?再现侮辱烈士现象

别给网络文学贴标签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边境 2010-06-07 09:18 评论:

      鲁迅文学奖2日结束入围名单公示。1008篇作品里,31篇网络文学作品入选,3%概率足以让媒体兴奋不已。搜索一下相关报道,几乎都把网络文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文学奖想与时俱进,网络文学欲正名,两者可谓“天作之合”。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网络作者,日更新字数1个亿。网络文学的研究正由“冷门”变为“显学”,套用中国作协的话,“不关注网络文学,就等于不关注文学的未来。”可惜盘点眼下网络文学的热点话题,写手和作品逃脱不了“被标签”的命运,着实叫人有些遗憾。

      “九成‘零收入’”“透支青春和生命”“每天为更新搏命”……谈起网络写手,网上标题大多触目惊心,仿佛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扬名立万,忍受被剥削的命运。其实这个行业并不神秘,和演戏、唱歌一样,“冷暖自知,愿者上钩”。网络消解了写作的门槛,但站在金字塔尖的人永远只是少数,就像大片只有两个主角、选秀只有一个冠军。成功者往往齐集天赋、勤奋和一点点好运。天天码上几千字乃至上万字,对他们来说首先是兴趣,其次才是谋生之道,“就像金庸、大仲马写连载小说,他们写在纸上,我们写在网上”。

      再说网络作品,或许是“千字三分钱”的阅读模式太过深入人心,加上《鬼吹灯》等小说风靡一时,让人有种错觉:网络上满是快餐文学当道,与之相应,吸引的读者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事实上,网络诗歌很发达,早在2003年,就有评论家表示,“中国的诗歌交流与发布已经彻底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评阅读率不亚于一份大报;此次入围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不乏颇见功力的中短篇佳作……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习惯把网络文学和“浅阅读”挂钩,这到底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还是读者的思维盲区,抑或网站急功近利的经营,人为制造了网络文学“下里巴人”的标签。

      此番鲁迅文学奖给了网络文学一个撕标签的机会,让人们见识了精悍的中短篇小说、水准颇高的评论,在网上同样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过,比起媒体热度,网站低调得多,15篇作品入围的盛大文学婉拒采访,称公示名单并不代表拿奖。入围作品数第二的新浪网则表示,它的定位更靠近传统文学,不少名家在新浪写作,因此除了中短篇小说,还有文论入围并不出奇。也有人猜测,3%的入选概率相对于网络文学庞大的产量微不足道,是不是意味着这次拿奖没戏?

      其实,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鲁迅文学奖将网络文学纳入评奖范围,最大的功劳在于展示了网络作品的多元形态和发展可能。过去,传统文学居庙堂,网络文学处江湖,泾渭分明,今日终于有了同台较量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于奖项,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门既然开了,路将会越走越宽。鲁迅文学奖撕掉了网络文学的标签,它的包容,证明文字的好坏只有唯一的标准。用油墨印刷还是用光电传输,并不会增加或减损文字的价值。

责任编辑:边境
  •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