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中心 业界 阅读正文 :
推荐抖音学暴漫“作死”?再现侮辱烈士现象

“i”的奥秘 英特尔开启智能商务应用新时代

来源: 驱动中国 编辑:李祥敬 2010-03-01 14:56 评论:

2010年1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采用32纳米制程工艺的酷睿i7、酷睿i5以及酷睿i3处理器,2月25日,英特尔在中国发布了全新酷睿博锐平台。这些带着全新漂亮vPro LOGO的全新i系列酷睿博锐处理器就是英特尔试图寻找到的更加“智能”在商用客户端上的实现形式。

英特尔全新i系列酷睿博锐处理器以i开头,或许是取了英文单词“intelligence”的第一个字母。“intelligence”代表“智能、智慧、理解力”的意思。而在英特尔的工程师看来,“智能”是可以通过更小、更快、更高能效、更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处理器来实现的。

那么,英特尔认为更加“智能”的处理器能干什么呢?对于广大用户尤其是刚刚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商业用户来说又有何意义?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酷睿i系列处理器的特性,看看它到底“智能”在哪儿:

以智变,应万变

我们需要谈到酷睿i系列处理器的几个关键特性:“32纳米制程工艺”、“睿频加速技术”、“超线程技术”以及“集成内存控制器”。正是这些富有创新的特性让我们的电脑变得“聪明”。我们不妨通过形象的描述来解释这些特征:

首先,酷睿i5、酷睿i3处理器由于采用了32纳米工艺制程,32纳米处理器所需的基片面积更小,以至于可以将集成显卡(又称图形芯片)和内存控制器也整合到处理器基片上,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还有助于降低整体功耗。直观地说,32纳米处理器体积更小巧、耗电量、发热量更低。

其次,“睿频加速技术”能让处理器的能源效率更高:睿频加速技术基于Nehalem构架的电源管理技术,通过分析当前处理器的运行情况,可以智能的运用帮助处理器在空闲时期将整体功耗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节能并不是睿频技术的最大亮点,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可以视平台运行状态而定,选择性的提高一个或多个核心的运行频率,从而做到提高工作效率且降低功耗的目的。

打个比方,睿频技术可以理解成,家里有一个大房子,大房子里有两个房间,外面有一个大的空调室外机保证里面两个房间里室内机的制冷,两个室内机同时工作的时候,同时工作没问题,但是制冷的速度会慢一点。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房间住人,另外一个房间不住人,空调系统就可以自动识别,其中一个室内机就停止工作,外面的空调室外机就支持那个工作的室内机,制冷的速度会更快一些。

第三,酷睿i系列处理器支持的“超线程技术”好比是一条拥有多车道的高速公路。有了多车道以后,更多的车可以跑得更快。支持“超线程技术”的酷睿i处理器因为有“多车道”,即使是车流多的时候也不容易“堵车”。直观上,酷睿i系列处理器的性能表现是可以让你做更多的工作,减少等待的时间。

采用了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和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的英特尔酷睿i7博锐处理器和酷睿i5博锐处理器,实现了更加灵活、更加“智能”的计算。通过使用标准性能指标评测进行衡量,与三年前的主流笔记本电脑相比,英特尔酷睿i5博锐处理器可以将办公应用运行速度提升 80%、将多种应用的处理速度提升2倍。

第四,“集成内存控制器”是因为酷睿i系列处理器通过QPI直接与内存交换数据,因此CPU内部就必须集成一个控制内存的部门。通过内存控制器设计,酷睿i系列处理器达到了酷睿2处理器的4倍内存带宽。好比同样容量的两瓶水,一个瓶子的瓶口大,一个瓶子的瓶口小,瓶口大的倒水更快。酷睿i系列处理器就是那个瓶口大的瓶子,内存控制器和QPI总线的结合工作,令数据延迟大大降低,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在运行大型软件或大型3D图像处理时的数据加载时间大大减少,这对无法忍耐长时间数据加载的用户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

便于管理,更加安全

考虑到公司集中管理的问题,酷睿博锐处理器技术支持多种实用功能,已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包括资产盘点,远程诊断修复、全新的电脑闹钟等功能。其中电脑闹钟特性还能够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将电脑从关闭状态唤醒,由电脑自动执行维护、安全或其它任务。

英特尔博锐技术同时提供2.0版的英特尔防盗技术。如果中央服务器或内建智能模块判定电脑丢失或失窃,英特尔防盗技术 (Intel AT 2.0)将可以通过锁定对电脑的访问,将电脑数据丢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一旦找回失窃的电脑还可以轻松重新激活系统。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在被禁用的电脑进入操作系统前,屏幕显示一条定制信息对尝试使用电脑的人员进行警告。

可以说,全新酷睿博锐处理器技术,为要求严苛的商用计算增加了不少解决之道。再次印证了英特尔摩尔定律的神奇。基于空前强大的制程工艺革新,随需而变的睿频加速技术,高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全新酷睿博锐处理器家族将开启智能计算新纪元。对于商业用户而言,通过智能科技提升公司运营效率,让IT从资源消耗中心转为效益创造中心的时代已经为时不远。

责任编辑:李祥敬
    焦点资讯